第27部分(2 / 4)

小說:論衡全譯 作者:老是不進球

見了他汗流浹背要向後退著走,陽虎未必臉白屬金,孔子也未必面青屬木。鷹隼(s(n損)之攻擊斑鳩麻雀,鴟鴞之啄食天鵝大雁,未必鷹隼、鴟鴞生在南方屬火而斑鳩、麻雀、天鵝、大雁產在西方屬金,而是由於這些飛禽體力兇猛與怯弱相互爭鬥取勝,制服的結果。

【原文】

14·7一堂之上,必有論者。一鄉之中,必有訟者。訟必有曲直,論必有是非。非而曲者為負,是而直者為勝。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1);或詘弱綴跲(2),蹥蹇不比者為負(3)。以舌論訟,猶以劍戟鬥也。利劍長戟,手足健疾者勝;頓刀短矛,手足緩留者負(4)。夫物之相勝,或以筋力,或以氣勢,或以巧便。小有氣勢,口足有便,則能以小而制大;大無骨力,角翼不勁(5),則以大而服小。鵲食蝟皮(6),博勞食蛇(7),蝟、蛇不便也。蚊虻之力不如牛馬(8),牛馬困於蚊虻,蚊虻乃有勢也。鹿之角足以觸犬;獼猴之手足以搏鼠。然而鹿制於犬,獼猴服於鼠,角爪不利也。故十年之牛(9),為牧豎所驅(10);長仞之象(11),為越僮所鉤(12),無便故也。故夫得其便也,則以小能勝大;無其便也,則以強服於羸也(13)。

【註釋】

(1)喻:清楚。橫出:流暢。

(2)詘(q)曲):言語鈍拙。綴(chu^輟):通“輟”,中止,停止。跲(ji2頰):牽絆。綴跲:形容遲鈍。

(3)蹥蹇(li2nji3n連減):艱難。這裡指說話結巴。不比:這裡指語言不連貫。

(4)留:這裡是遲鈍的意思。

(5)勁:堅強有力。

(6)參見《說苑·辨物》。

(7)博勞:又稱伯勞,是一種鳥。食大型昆蟲以及蛙類、蜥蜴類或小型鳥獸等。終年留居我國西南、長江流域以南直達華南地區。參見《呂氏春秋·仲夏紀》高注。

(8)虻(m6ng萌):一種蚊蟲,形似蠅而稍大。雌蟲刺吸牛等牲畜血液,危害家畜。

(9)年:《太平御覽》卷八九九引《論衡》文作“圍”,可從。圍:這裡指兩手拇指與拇指相對、食指與食指相對所成的圓周長度。

(10)牧豎:牧童。

(11)長:《意林》引文作“數”,可從。

(12)越:古族名。秦漢以前就已廣泛分佈於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眾多,所以又有百越、百粵之稱。鉤:扣留。這裡是管束的意思。

(13)羸(l6i雷):瘦弱。

【譯文】

在一間堂屋裡,必定有爭論的人。在一鄉之中,必定有打官司的人。打官司肯定有曲直,爭論一定有是非。錯誤的理虧的算失敗,正確的有道理的算勝利。也可能有的以口才好,擅長辯論,言辭清楚流暢而取勝;有的則因言辭無力表達遲鈍,口吃語言不連貫而遭失敗。以口舌爭論、打官司,就像用劍戟爭鬥一樣。鋒利的劍長柄的戟,加上手腳有力敏捷肯定取勝;鈍刀短矛,加之手腳緩慢遲鈍肯定要失敗。萬物相互爭鬥取勝,有的靠身體力量,有的靠氣焰聲勢,有的靠動作靈巧敏捷。動物小而有氣勢,口腳又敏捷,就能以小而制大;動物大而沒有骨力,犄角、翅膀又沒有力量,就只好以大而順服小。喜鵲能吃刺蝟的皮,博勞能吃掉蛇,是因為刺蝟和蛇的行動不敏捷。蚊虻的力量不如牛馬,牛馬反而被蚊虻困惑,是因為蚊虻如此有氣勢。鹿的犄角,足夠用來觸傷狗;獼猴的手,足夠用來捕捉鼠。然而鹿卻被狗制服,獼猴卻被鼠制服,是由於它們的角和爪不銳利的緣故。所以十圍大的牛,被牧童所驅使;幾仞長的象,被越族兒童所管束,都是因為它們身體不靈活的緣故。因此身體能靈便,就可以以小勝大;不靈便,就會以強壯被瘦弱制服。

奇怪篇第十五

【題解】

本篇是在駁斥各種天生聖人的奇談怪論,故篇名曰“奇怪”。

漢儒認為帝王、聖人不是人的後代,而是神奇古怪之類的龍、燕卵與人交配,薏苡、大人跡之類感於人而產生出來的。王充認為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他認為,人不可能跟人以外的東西成為配偶,“天地之間,異類之物,相與交接,未之有也”。萬物本性應該像各自原來的物種,帝王、聖人既是人,就應該是人生的。“物生(性)自類本種”。“含血之類,相與為牝牡;牝牡之會,皆見同類之物”。“今龍與人異類,何能感於人而施氣!”並大膽地提出質問,難道漢光武帝是嘉禾、鳳凰生的嗎?“是則光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