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2 / 4)

小說:論衡全譯 作者:老是不進球

。”此言顏淵學於孔子,積累歲月,見道彌深也。《宣漢》之篇;高漢於周,擬漢過周,論者未極也。恢而極之(4),彌見漢奇。夫經熟講者,要妙乃見;國極論者,恢奇彌出。恢論漢國,在百代之上,審矣。何以驗之?

【註釋】

(1)喟(kuì潰)然:慨嘆的樣子。

(2)之:代指孔子的學問。

(3)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4)恢:弘大。這裡指充分發揮、論述。

【譯文】

顏淵感嘆說:“仰慕老師的學問崇高無比,越鑽研它越覺得艱深。”這是說顏淵向孔子學習,隨著時間的推移,就發現學問越加艱深。在《宣漢篇》中,把漢代的地位放在周代之上,把漢代比擬超過了周代,但論述的人還沒有把話說盡。如果充分論述把話說盡,更能看到漢代的功業傑出。對經書反覆熟讀,才能發現其中精微的道理;對一個朝代越是充分論述,它的傑出之處就越顯著。對漢代充分加以論述,它的地位在歷代之上,就很清楚了。怎樣來證明這一點呢?

【原文】

58·2黃帝有涿鹿之戰(1),堯有丹水之師(2),舜時有苗不服(3),夏啟有扈叛逆(4),高宗伐鬼方(5),三年克之(6),周成王管、蔡悖亂(7),周公東征(8)。前代皆然,漢不聞此。高祖之時,陳狶反(9),彭越叛(10),治始安也。孝景之時(11),吳、楚興兵(12),怨晁錯也(13)。匈奴時擾(14),正朔不及(15),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內附,貢獻牛馬。此則漢之威盛,莫敢犯也。

【註釋】

(1)涿鹿:古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涿鹿之戰:傳說黃帝曾與蚩尤在琢鹿山附近交戰。參見《史記·五帝本紀》。

(2)丹水:參見26·2注(2)。

(3)有苗:即三苗。參見8·7注(1)。有苗不服:參見26·2注(3)“舜徵有苗”條。

(4)啟:參見28·30注(6)。有鹿(hù戶):有扈氏,古國名,在今陝西銅川至戶縣一帶。有扈叛逆:傳說啟即帝位,有扈氏不滿,啟興兵打敗有扈。參見《史記·夏本紀》。

(5)高宗:殷高宗武丁。參見4·4注(21)。鬼方:古族名,亦稱鬼方蠻。一說殷周時活動於今陝西、山西北境,為殷周的強敵。一說其方位不能定,西南北三方荒遠之夷,皆可稱鬼方之名。高宗伐鬼方:殷武丁時,曾和鬼方發生三年的長期戰爭,在周的先人的幫助下才阻止了鬼方的侵襲。

(6)事見《周易·既濟》九三爻辭、今本《竹書紀年》。

(7)周成王:參見3·2注(11)。管、蔡:即管叔和蔡叔。參見42·10注(5)。悖(bèi倍)亂:叛亂。

(8)周公東征:參見42·10注(5)“管蔡篡畔”條。

(9)陳狶:即陳豨(xī西),西漢初趙王張敖的相,後起兵反對漢朝中央政權,被劉邦鎮壓。(10)彭越:參見16·13注(3)。

(11)孝景:漢景帝劉啟。參見9·12注(9)。

(12)吳、楚:漢初分封的兩個同姓諸侯王國。吳、楚興兵:西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的叛亂。漢初,皇帝的親屬被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王,其中,吳、楚、齊三國的封地最大,“跨州兼郡,連城數十”。諸侯王在封地內徵收租賦,煮鹽鑄錢,成為中央政權的威脅。文、景兩代,採用賈誼、晁錯建議,逐步縮減王國封地。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和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漢朝中央派周亞夫為太尉,在三個月內即擊平吳、楚,其他五國也先後平定,諸王都被殺或自殺。

(13)晁錯:參見39·8注(8)。

(14)匈奴時擾:漢初,匈奴勢盛,不斷南下攻擾漢地,漢朝基本上採取防禦政策。武帝時,對匈奴轉取攻勢,多次進軍漠北,使其受到很大打擊,勢漸衰。

(15)正朔:參見57·6注(4)。

【譯文】

黃帝時在涿鹿山發生了戰爭,堯時在丹水流域動用了軍隊,舜時派兵征服有苗,夏啟時有扈氏發生叛亂,殷高宗討伐鬼方,三年才戰勝它,周成王時管叔、蔡叔發動叛亂,周公為平叛而東征。前代都發生了這類事情,漢朝沒有聽說有這類事情發生。漢高祖時,陳狶反漢,彭越謀反,是因為漢朝統治剛剛安定下來。漢景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