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知道的有容易明白的,這都是賢聖所共同關心的。就像社會風氣文質的重複,三種教化的迴圈,曆法的相互沿用,典章制度的增減和相互沿襲,這都是賢聖所共同知道的。古代的水火,就同現在的水火一樣;現在的聲色,就同後代的聲色一樣。無論是鳥獸草木,還是人民的好惡,根據現在而推知古代,根據當前而推知未來,千年之前,萬代之後,沒有什麼不同的。往前觀察上古,往後探察後世,知道“文質”、“水火”一類的事情,這是賢人聖人同樣能做到的;看見了徵兆,察覺了跡象,就能說明禍福,這是賢人聖人同樣能做到的;見到奇怪的東西能夠說出它的名稱,不會有什麼疑惑,這是賢人聖人同樣能做到的。可知的事物,賢人聖人同樣都能知道;不可知的事物,即使是聖人也不可能知道。
【原文】
78·25何以明之?使聖空坐先知雨也,效能一事知遠道,孔竅不普,未足以論也。所論先知性達者,盡知萬物之性,畢睹千道之要也。如知一不通二,達左不見右,偏駁不純,踦校不具,非所謂聖也。如必謂之聖,是明聖人無以奇也。詹何之徒聖,孔子之黨亦稱聖,是聖無以異於賢,賢無以乏於聖也。賢聖皆能,何以稱聖奇於賢乎?如俱任用術數,賢何以不及聖?
【註釋】
孔竅:指耳、目、口、鼻等感覺器官,這裡泛指人的聰明才智。
踦(qī期):一隻腳,腳不全。校:通“骹(qiāo敲)”,器物的腳。踦校:殘缺。
【譯文】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假如聖人憑空坐在那裡而事先就知道天要下雨,也只是生來能夠在這一件事物上有先知遠見,他的聰明才智並不全面,不值得一提。所謂先知先覺生來就能通達事理的人,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能完全看清各種“道”的要領。如果是知道一個部分就不通曉另一個部分,通達左邊卻看不見右邊,認識片面雜亂而不純,殘缺而不完備,就不是所說的聖人了。如果一定要說他是聖人,這反而說明聖人並沒有什麼神奇。詹何這類人是聖人,孔子這類人也是聖人,這就是說聖人沒有什麼不同於賢人的地方,賢人並不比聖人差。賢人聖人都能這樣,為什麼說聖人比賢人神奇呢?如果都運用術數推算,賢人為什麼比不上聖人呢?
【原文】
78·26實者,聖賢不能知性,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輒決;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天下之事,世間之物,可思而,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聖不能省。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註釋】
知性:據文意,當作“性知”。
“而”字下應有一“知”字。“可思而知”與“不可思而知”前後對文。開精:開悟,明白。
省(xǐng醒):明白。
引文參見《論語·衛靈公》。
【譯文】
實際上,聖賢不能天生地知道一切,必須依靠耳聽、眼看來確定事情的真象。他們使用耳目,可以知道的事,經過思考就可以理解;不能知道的事,要等到請教了別人才能理解。天下的事情,世間的萬物,可以透過思考而知道,再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透過思考不能知道,即使是上聖也不能明白。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地去思考,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
【原文】
78·27天下事有不可知,猶結有不可解也。見說善解結,結無有不可解。結有不可解,見說不能解也。非見說不能解也,結有不可解,及其解之,用不能也。聖人知事,事無不可知。事有不可知,聖人不能知。非聖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故夫難知之事,學問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問之學之,不能曉也。
【註釋】
見說:據《呂氏春秋·君守》、《淮南子·說山訓》十六:“兒說之為宋王解閉結也。”則“見說”是“兒說”之誤。下同。兒(ní泥):同“倪”。姓。兒說(yuè悅):傳說是一個擅長解繩結的人。
【譯文】
天下的事物有不可知的,好比繩結有不能解開的一樣。倪說善於解繩結,繩結沒有解不開的。如果繩結有解不開的,那麼倪說也不能解開了。並不是倪說不會解繩結,而是有的繩結根本就解不開,等到他去解這種結時,因此也就解不開了。聖人知道一切事物,事物沒有什麼不能知道的。如果事物有不能知道的,那麼就是聖人也不能知道了。並不是聖人不能知道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