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3 / 4)

,是名奢摩他。即由安住奢摩他時,思擇真實,是名毗缽舍那。’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雲:‘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無分別影像者,是止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別影像者,是觀所緣。’此說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不分別住名奢摩他,思擇二境名毗缽舍那。解深密經雲:‘“《世尊》!幾是奢摩他所緣?”告曰:“一種謂無分別影像”。“幾是毗缽舍那所緣”?告曰:“一種謂有分別影像。”“幾是俱所緣?”告曰:“有二謂事邊際所作成辦。”’集論於事邊際開說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之二,《寂靜論師》如前所說止觀皆能俱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是故止觀非就所緣境相而分,既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不達空性之觀。若能止心於外境轉,住內所緣即說名止,增上觀照即名勝觀。

有說內心無分別住,無明瞭相說名為止,有明瞭力說名為觀─此不應理,以與佛經及《慈尊無著》之論並修次第等諸廣抉擇止觀相者,說於所緣心一境性勝三摩地名奢摩他,於所知義正揀擇慧名毗缽舍那皆相違故。又無分別心有無明瞭之力者,是因三摩地有無沉沒之差別,以此為止觀之差別,極不應理,以一切奢摩他定皆須離沈,凡離沉沒三摩地中,心皆定有明淨分故。故緣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內心證與未證二無我性隨一而定,非就其心住與不住明瞭安樂無分別相而為判別,以心未趣向無我真實者,亦有無量明樂無分別三摩地故。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若執心令無分別,現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無分別定無少相違。若能由此久攝其心,以攝心力風生堪能,身心法爾能生喜樂,故生喜樂亦不相違。喜樂生已,即由喜樂受相明瞭力令心明瞭,故說一切明瞭安樂無分別定,皆證真性全無確證,諸證空性妙三摩地雖有明樂無所分別。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極多明瞭安樂及無分別,故應善辨二差別。

醜四、理須雙修

第四、理須雙修。修止觀一種何非完足,必雙修耶?答:譬如夜間為觀壁畫而燃燈燭,若燈明亮、無風擾動,乃能明見諸像。若燈不明,或燈雖明而有風動,是則不能明見諸色。如是為觀甚深義故,亦須定解真義無倒妙慧,及心於所緣如欲安住而無擾動,乃能明見真實。若僅具有心不散亂無分別定,然無通達實性妙慧,是離能見實性之眼,於三摩地任何薰脩,然終不能證真實性。若雖有見能悟無我真實性義,然無正定令心專一堅固安住,則無自在為分別風之所動搖,亦定不能明見實義,是故雙須止觀二品。修次中編雲:‘唯觀離止如風中燭,瑜伽師心於境散亂不能堅住,不生明瞭智慧光明,故當雙修。’大般涅槃經雲:‘聲聞不見如來種性,以定力強故慧力劣故;菩薩雖見而不明顯,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唯有如來遍見一切止觀等故。由止力故如無風燭,諸分別風不動心故;由觀力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為他破。’月燈經雲:‘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心無散亂,安住所緣,是修止跡;證無我義,斷我見等一切惡見,敵不能動猶如山王,是修觀跡。’故於此二應知差別。

又於未成奢摩他前,雖以觀慧觀無我義,心極動搖如風中燭,無我影像且不明顯;若成止後而善觀察,則已滅除極動過失,方能明瞭無我影像。故毗缽舍那不散動心,是從無分別奢摩他生,通達實義非從止生。譬如燈能照色,是從前念燈火而生,非從遮風帳幔等起;燈固不動,則從幔生。若心無掉沈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觀能證真實。故正攝法經密意說雲:‘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修次初編雲:‘心動如水無止為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實了知真義,故世尊說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

又成就奢摩他已,非僅能遮正觀無我性慧動搖過失,即修無常業果,生死過患、慈悲、菩提心等,凡此一切修觀慧時,於所緣境散亂過失,亦皆能遣。各於所緣無散亂故,所修眾善皆有大力,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故所修善皆悉微劣。如入行論雲:‘諸人心散亂,住煩惱齒中。’又云:‘雖經長時修,唸誦苦行等,心散亂所作,佛說無義利。’

如是成就無分別定心,於所緣不餘散者,義為令心於善所緣成就堪能如欲而住,此復繫心於一所緣即能安住,欲令起時須於無邊善所緣境,如欲而轉,如通利溝引諸流水。故成止後,更須修集緣如所有及盡所有妙慧、施心、戒心、忍辱、精進、淨信及厭離等無邊眾善,滅無邊失。若唯安住一所緣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義,不能增長廣大善行。如是若舍行品、觀品妙觀察慧,唯修三摩地心一境性,其利極小。

又於無我義,若無觀慧引生恆常猛利定解,緣如所有性毗缽舍那,唯久修習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