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時的重要指標,它們會根據影片的投資、型別、陣容等因素預估出該片的可能收入區間,再反推出應將影片的投資控制在何種程度,但如果投資有限,很多明星、營銷資源可能都無法動用,會直接影響收入。
因此,片廠需要在預算和預估收入間反覆考量。找到最佳的盈虧平衡點。
其實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兩部影片當中,投入最大的是宣傳營銷費用。
現在的好萊塢。主流電影的發行已轉向了一種廣泛而密集的模式,常常在數千塊銀幕上同時鋪開,但上檔時間通常只有十幾周,為了配合這種發行模式,發行商不得不進行猛烈的廣告攻勢將觀眾在短時間內“趕向”影院。
據美國電影協會的報告,2010年好萊塢電影公司每部電影的平均廣告費用已經高達3500萬美元。電視廣告、報紙雜誌、廣告牌和網際網路等都成為好萊塢電影的宣傳陣地。
製片費用是好萊塢電影的另一大支出,這筆費用通常被分為線下成本(主要指給技術人員支付的報酬及製作所需的後勤、器材和維修費用)和線上成本(主要指向影片的管理人員及創造性工作人員所支付的報酬,包括製片人、編劇、導演和演員等)。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兩部影片當中,導演大衛?耶茨和主要演員都是以“預付款+票房盈利分成”的形式獲得報酬的,每人可以先獲得一筆數額不菲的預付款。後續再按照影片票房的盈利情況獲得分成。
以導演大衛?耶茨為例,作為導演,他可以獲得1000萬美元的預付款,並從影片盈利的部分獲得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的分成,分成比例的高低取決於影片的盈利水平,就跟杜克的合約一樣,他簽下的也是一份階梯式的分成合約。
不同的是,杜克的合約涉及的是影片的全部收入,大衛?耶茨僅僅是票房盈利分成。
此外,當影片達到盈虧平衡點時,大衛?耶茨還可獲得50萬美元的獎勵,這種核心主創人員階梯式的收入分成方式已成為好萊塢大片的慣例,因其一方面可以鼓勵主創人員更傾心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過高的前期投入。
不過,哈利波特工作室與他們簽訂這樣的合約,更多不是為了避免過高的前期投入。
除去這些外,還有一部分也會被計算到影片的總成本當中,那就是工會紅利。
根據製作人聯盟與好萊塢各大公會組織達成的協議,片方每一次利用電影作品並從中取得收入後需向演員工會、導演工會、編劇工會等相關協會等支付一定的費用和分成。
這不僅僅是票房方面,還包括影片的重映、電視播放等所有的收入。
在好萊塢歷史上,起初普通的電影工作者是不能從電影的後續收入中取得分成的,儘管到了1950年代之後,電影在電視上的重映已能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好萊塢能有如此的局面,演員以及其他行業的人員都要感謝一個人,當時任演員工會主席的羅納德?里根的帶領下,好萊塢的演員們獲得了從電影重映中分享收入的權利,並進而擴充套件到了別的工會。
在此後的歲月裡,隨著新興發行渠道的不斷湧現,周邊紅利也一再成為工會組織與代表好萊塢大製片廠利益的製作人聯盟之間爭議的焦點,為了提高紅利的比例,好萊塢工會甚至不惜多次發動罷工行動。
比如著名的2008年編劇大罷工。
如今世界各個地區與好萊塢發行商之間簽訂的合約都有所差異,不過總得來說,《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兩部影片產生的24億美元的總票房當中,作為發行商的華納兄弟能分到大概8億美元左右。
這當然不是《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兩部影片的全部收入,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好萊塢電影資浩大,上億美元的製作成本司空見慣,但透過多元回收渠道能有效的化解風險。
如今的好萊塢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電影運作機制,發展出了一套“擴窗發行”模式,即電影沿著不同的影院、音像、電視、新媒體以及海外市場等視窗依次發行,讓位居前列的視窗可以享受一定的獨佔期。
一部典型的好萊塢電影大致會首先在影院市場上映幾個月,儘管票房收入已不是好萊塢電影最大的收入來源,但其起著舉足輕重乃至關鍵的作用,電影票房越高,後續視窗發行時影片的價值也越大。
在影院放映結束後,製片廠便會以dvd、藍光碟等形式發行電影的音像產品,早在1986年,好萊塢大製片廠從電影音像租售取得的收入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