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的鐵走道上,水滴的畫面和預警的腳步相互交叉,在聲音上和畫面上,能形成一種節奏的呼應。接著出現另一名囚犯,用手指敲擊窗臺,點燃火柴,不同的6位囚犯輪流發出短促的語音,現場錄製的聲音上已極具節奏性,畫面也是緊跟著發聲體所切換。”
安娜?普林茨顯然很瞭解杜克的風格,馬上明白瞭如此剪輯的用意,說道,“這樣一來,不僅僅聽覺上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節奏衝擊,視覺上也有明顯的節奏感,從而給本段營造一種急促,緊張的氣氛,牽動觀眾的心?”
“正是這樣!”杜克點了點頭。
副導演是導演掌控劇組重要的一環,索菲亞?科波拉的離去無法避免,扎克?施耐德也很難說什麼時候會走,杜克也有意在培養安娜?普林茨。
邊剪下組接鏡頭,杜克邊對她說著不同場景不同的剪輯邏輯,“單個鏡頭的快節奏內容調子加以合理組接,大量的積餘效果可以接連引發影片**,達到扣人心絃的目的。”
在影片中,鏡頭的長度顯著的影響著畫面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構成剪接藝術的首要元素是決定一個鏡頭的長度,一個鏡頭稍長一些或稍短一些,對畫面效果的大小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所謂“內容調子”,是一種理論上的關於觀眾領會畫面內容而切換鏡頭所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感染力發展曲線。圖示出來,是一個近似於拋物線的函式影象,有其最高點,過了這個理論上的情緒最高點便轉換成減函式。
“積餘效果”是建立在剪接調子之上的,通常把由鏡頭的迅速切換而產生的氣氛對觀眾的感染力的發展曲線稱為“剪接調子”,而“積餘效果”便是該曲線的縱座標中的對應值。
在實際的後期製作中,杜克當然不可能將每個鏡頭產生的效果如此量化,但當鏡頭積累到一定數量,能傳達一定敘事資訊時,這種效果便能很顯著的從畫面中看到。
在安娜?普林茨接下來參與完成的片段中,從洛克希得知獄友被處以絞刑,而自己正面臨最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