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3 / 4)

小說:林徽因傳 作者:淋雨

還受到大家的談論。 當時也在倫敦的一位留學生張奚若,是徐志摩的朋友,後來也成為母親的朋友。他回憶說,徐志摩常邀他去「和林長民先生聊天」。到了林家,稍事周旋後,徐志摩就不見了,剩下他一個人對付林長民。起先他頗為不解,後來聽到內間談笑之聲,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徐志摩拿他當幌子,讓他纏住林老先生,而徐自己去找林大小姐去了。

◇兩人是性靈上的友情 而非俗世愛情

那麼我母親對徐志摩究竟是個什麼態度呢?母親是一個性格開朗、對自己誠實的人,她與徐志摩的情感問題,不僅我父親深切瞭解,她也從不隱瞞我們姐弟。我可以這樣說:她對徐志摩的友誼十分真摯,但絕不是男女之間可論婚嫁之情。

她在倫敦初見徐志摩,對徐確有好感,甚至可說仰慕他。但她只有十六歲,徐志摩大她八歲,且早與張幼儀結婚。基本上,徐志摩是外祖父林長民的小朋友,不是林徽音的朋友。他們之間的友情,很難解讀為愛情。

母親曾告訴我們,她是一個受傳統教育長大的人,她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當年離婚是不得了的事,她怎麼能叫一個男人離婚再跟她結婚,她連這個念頭都沒有過。

母親還說過,徐志摩愛的不是她,而是一位浪漫詩人想像中的林徽音。至於她自己,她要「對得起」人——她的父母、大夫、子女,甚至也要對得起徐志摩。

母親對徐志摩的感情,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倫敦,對他有好感,仰慕。第二階段是回到北京,兩人再見面,母親可能愈來愈歡喜他。那種歡喜,比一般友誼更深,〃奇+………書……………網…QISuu。cOm〃但仍非外界所想像的愛情關係。這可從兩份檔案上看出來,一是徐志摩遇難,母親寫的追悼文;另一是為了向凌叔華借閱徐志摩康橋日記事,給胡適的一封信。這兩份檔案過去一直找不到,現在發現它們,足可證明母親對徐志摩的真正感情——是性靈上的友情,而非俗世裡的愛情。

要知道,在七十年前的中國,男女朋友間的感情,在有名望的人之間,可不像現在這麼簡單,社會輿情壓力極大。而母親以如此坦直的態度寫入悼文、告訴胡適,可見她心中沒有陰影。如果她確有半點曖昧,她必定避而不談,以免愈描愈黑。以母親平常做人的態度,以我們對她的瞭解,她不是一個會對自己說謊的人。

這幾十年來,很多人相信市井間流傳的故事,認為林徽音對徐志摩態度模稜兩可,害得徐單戀多年,最後還為了趕去聽她演講而摔了飛機,言下多少有點責怪林徽音「玩弄」了徐志摩的感情,這實在是一樁冤案,是不懂林徽音個性和為人的說法。大家只要看了上述兩份檔案,自會有公平的論斷。尤其是給胡適的信,最具可信性。胡當時是北京文化圈公認的領袖,是徐志摩的好朋友,也是梁啟超、林長民的朋友和弟子;小胡適十多歲的林徽音,以師友視胡適,一向尊重和信賴他,不會對他言不由衷。

◇父母以研究建築 為終身職志

我父母的結合,感情非常深厚,因為他們關心同一個事業——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他們在一起,除了有愛情的基礎,還有共同語言做基礎,更寬廣的事業前景做基礎,這是很重要的。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可以說,徐志摩的精神追求,林徽音後來是完全理解的;反過來說,林徽音所追求的,徐志摩未必理解,更談不到專業上的支援。從中國古建築研究和美術創作的角度來看,梁思成和林徽音才是最好的搭檔。 也許我就此可下個結論:如果林徽音當年嫁給了徐志摩,我們頂多只能有一個文學家的林徽音;因為她嫁給了梁思成,我們不僅有一個文學家的林徽音,還有一個建築家的林徽音。

父親青年時代就有藝術傾向,他雖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在清華讀書時,校刊裡面的繪圖、漫畫,多出自父親的手筆。祖父本來希望他出國學政治,母親那時還是他的女朋友,勸他習建築,於是兩人就去美國學建築。父母同入賓州大學,後來父親入哈佛、母親入耶魯,繼續深造。一九二八年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因為姑丈溫源寧在那兒任總領事。母親不願穿西式白紗禮服,又沒有中式禮服可穿,就設計了一套有「民族形式」帶頭飾的禮服,受到攝影記者的注意。他們回國後即以研究建築為終身職志,也以「民族形式」為追求的理想目標。

父母自美回國,初期在東北,以後在北京的「中國營造學社」和清華大學工作、任教,曾先後到河北、山西、山東、浙江等地進行古建築的野外調查和實測。抗日逃難時,別的東西可以丟,調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