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最後一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大致就表達了現實中沒有人懂我,於是只能寄情於隱居生活了。】
【其中“采薇”的"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之後,伯夷,叔齊不願意做周的臣子,於是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其後“采薇”就有代指隱居生活的意思。】
【王績的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風骨。】
【他追隨陶淵明的腳步,語言風格樸素清新,又將山水與田園結合在一起。
其代表作《野望》,可以說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相當於開了“山水田園派”結合到一起的先河,也算是唐朝詩歌改革發展的先驅代表人物。】
聽到這裡,王績確實是有些感慨。
不過他的《野望》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讓王績不禁覺得——
還是當浮一大白!
乾了這杯酒,再說其他。
只不過這初唐時候,詩的發展有他,也不知道還有其他什麼人?
【對於唐朝詩作的發展,當然不止王績一個人,我們繼續往下說,“初唐四傑”的名號,大家也都該還記得吧?】
【那接下來這位,不僅是作為“初唐四傑”之一的人物,和王績可也是有些關係的。】
作者有話要說:
王績:喝了這杯酒,我們來做好朋友~
第102章 初唐四傑
【當你看到這樣的景色時,你會說些什麼?】
天幕之上,出現了一副畫面——
橘紅色的落霞映照了半邊天空,絢爛而又多彩,遠遠能瞧著成排的大雁飛在天空之上,叫聲傳來之際,江水盪漾,無盡的延綿出去,彷彿和落霞映照下的天空都連在了一起。
好一副充滿意境的景色,讓人不禁一瞧再瞧。
至於要說些什麼?
是要描繪讚美眼前之景嗎?
【若是不學古詩詞,大概我們就只會脫口而出:“哇,好美啊。”】
【或者是:“哎呀媽,可真好看啊。”】
噗。
天幕有些搞怪。
聽到這裡,歷朝歷代下,有不少人都笑了起來,然後又聽天幕繼續說道——
【但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卻會這樣說——"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漢朝未央宮。
劉徹品著這一句話,不禁亮眼點頭。
"不錯啊。"
看來這唐詩的確有種不可言說的美在其中。
【這句話就是出自王勃寫出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也是我們要背的一大長篇之一。】"喱,千古名篇?!如此高的評價嗎?"
【聽到“王”這個姓,大家應該就知道了,王勃和王績的確是沾親帶故的——他是王績的侄孫,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王福時的好友杜易簡稱讚為“王氏三株樹”之一。】
【16歲的時候,王勃就進入了沛王府做官。
其人生正是得意之際,出門送個朋友,都能寫出又一篇必背詩篇——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其中這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堪稱是送別詩中的經典之句。】
br>
【咳咳,我們現代人在分別的時候,大概不會有這樣深刻的情緒,畢竟無論分別多遠,現在聯絡可是非常方便,但要知道在古代一場分別,再見可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所以古代的送別詩,可以說是很情真意切的。】
"嗯?"
嬴政眯了眯眼,特別在意其中那一句“現代無論分別多遠,聯絡可是都非常方便”,那要怎麼方便聯絡?
這“非常方便”,又是如何方便的?是有什麼區別於他們這裡的聯絡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