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在同年十一月,鄧綏任命何熙為車騎將軍,中郎將龐雄為副將,統帥五營與邊郡兩萬餘兵力,又詔遼東太守耿夔率諸郡兵共同討擊,同時讓梁慬代行度遼將軍之職,之後龐雄,耿夔率先擊敗了南匈奴薁鞬日逐王。】
【到了永初四年,即公元110年正月,梁慬率八千多人到達屬國故城,與南匈奴左將軍,烏桓首領交戰,殺其主帥,斬首三千餘,南匈奴單于又親率七八千騎兵迎戰,包圍梁慬。】
【但梁慬披甲賓士,衝破包圍圈,南匈奴則引兵退回虎澤。】
“於七八千騎兵中衝破包圍?”
嬴政不禁點了點頭,也是一個悍將。
人才,又是人才!
哎!
【三月,何熙軍到五原曼柏時染上重疾,不能前進,便讓龐雄與梁慬及耿種率16000步騎攻虎澤。】
【之後南匈奴單于惶恐,派左薁鞬日逐王前來投降,梁慬大擺兵陣接受投降。】
【最後南匈奴單于脫帽光腳,當面受縛叩頭,交納入質。】
【烏桓率眾王無何乞求投降,鮮卑人逃回漠北,自此烏桓重新歸附漢朝,鄧綏便拜烏桓首領戎朱廆為親漢都尉。】
【再有就是逃回漠北的鮮卑,於元初六年,即公元119年秋,竟再次攻入馬城塞,並殺長吏。】
【於是鄧綏派堂弟鄧遵調集射手三千人,與中郎將馬續率領的南單于騎兵,以及遼西,右北平兵馬會和,出塞追擊鮮卑,最終在漠北大破之,獲其生口及牛,羊,財物甚眾,後世稱之為“鄧遵、馬續破鮮卑之戰”。】
【最後永寧元年,即公元120年,遼西鮮卑首領烏倫,其至鞬率眾降附,並交納貢奉。】
之前只是簡單的總結和概括,現在如此詳細的聽下來,無論是那鄧綏的命令,還是其任命的將領等,若是不能妥善安排,合理規劃和排程等,恐怕面對三方聯合襲擊,大概也是討不了多少好。
更何況當時的東漢之下可是災情頻發,境內情況並不好。
能在如此情況下,還能取得勝利,不得不說實在是不容易,也實在是難得。
【那個時候的東漢,可謂是天災**都趕上了。】
【天上的,陸地上的,還有海上的——】
【就是海盜——永初三年,即公元109年,以張伯路為首的三千餘海賊入寇沿海九郡,於是鄧綏派遣侍御史龐雄發兵討伐,之後張伯路率眾投降,可於次年,即公元110年竟再度作亂,攻城殺人,燒燬官寺放出囚犯,黨眾越來越盛。】
【當時魁首們皆稱其為將軍,朝拜張伯路,張伯路便由此戴上五梁冠,佩戴印綬。】
漢朝漢和帝劉肇時期。
一路聽下來,眾人的臉色簡直是一言難盡——怎麼事情這麼多?!怎麼這麼多事情?!
竟是還有海盜?!
記下來!
全部都記下來,小本本上全部都記下名字!!
哼,等著吧,一個都不會放過。
【對於出現的這種情況,鄧綏再度征討,發兵數萬,連戰皆捷,大破海賊,被斬首和落水身亡的海賊有數百人,餘眾皆逃遁,但是這時,鄧綏下達招降海賊的赦令。】
嗯?怎會如此??
不應該是乘勝追擊嗎?
漢朝漢和帝劉肇時期眾人有所疑慮。
雖然現在鄧綏還不是皇后,更甚至還沒臨朝稱制,可是這一路聽下來,對於鄧綏的種種舉措,種種決策等,他們可是半點挑不出來問題,也下意識有了些想法,可是聽到此,怎麼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招降海賊?
不過再繼續聽下去——
【對於鄧綏下達招降海賊的赦令,其中王宗等人認為應乘勝追擊。
但法雄則認為海賊會乘船過海,深入更遠的海島,到時候攻打起來未必容易,所以現在鄧綏下達赦令,漢朝廷可以罷兵,撫慰並且誘導海賊,到時候海賊必定解散,而漢朝廷就可以不戰而勝。】
啊……竟是如此嗎?
【王宗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於是罷兵。
而海賊們在聽說後果然大喜,甚至歸還了擄走的百姓,唯獨東萊郡的漢軍沒有解甲,導致海賊再度驚恐,沿遼東半島逃回海島,直至永初五年,即公元111年,海賊們缺食,再度抄掠東萊,法雄率郡兵將其攻破。】
【在這之後,張伯路便率領海賊逃往遼東,結果被遼東百姓李九等人共同斬殺,從此州界恢復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