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徐霞客對於喀斯特地貌型別分佈和差異,也都有著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解釋了喀斯特石灰岩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叮叮——]
單項領域的排名中又不斷湧現出相關的人名,有天幕說到的,也有天幕未說到的,有天幕詳細說的,也有天幕未能詳細說的,不過都逐一展現在了小螢幕之上,畢竟天幕也不可能全部將這些湧現出的人才都說出來。
而他們看著這湧現出的人名,以及其後面的榮譽及介紹等,倒也能知曉對方在這地理學方面都做出了哪些貢獻和成就。
唐朝李世民時期。
李世民看著那地理單項領域排名中,已經湧現出的越來越多的人名,再算一下從第一名開始,相關模組依次減少兩個時辰的免費開放時間,其最多就只有十二個時辰,可見能夠獲得免費開放名額的,也不過就六個朝代而已。
還是要力爭上游才行。
否則哪怕擁有相關人才,也不一定能獲得這相關模組免費開放許可權。
想到這裡,李世民不禁無奈笑著搖了搖頭,心想天幕可真是夠“用心良苦”。
而且看來想要系統化的,去培養更多相關領域的人才,這辦學恐怕是真要改革才行了。
再有就是天幕先前說的政治相關,也著實是讓李世民五味雜陳。
漸漸的,隨著天幕所展示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對於後世,對於今後的發展,李世民的想法也是越來越複雜難言。
但不管他究竟如何是想,好像總莫名有一種“宿命感”,就像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在推著他們不斷前進,先前是不知道罷了,所以毫無所覺,而現在,則是因為有天幕的出現和講述,才讓他得以察覺未來這不可控的發展和走向。
那似乎是歷史程序必然會達到的方向和變化,根本問題只在於,這其中他們是否能一直手握著相對而言的主動權。
這種感覺和想法越是清晰,李世民對於眼前的資料庫,也越是情緒翻湧。
但無論如何,讓他放棄眼前,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單看天幕講的這些基礎學科,不管是那外語,還是歷史,亦或是政治和地理,顯然都重要得很,更別說那些更又針對性的,需要更深入去研究的學科專業了,其內容和知識恐怕更博大精深。
誰能做到放棄眼前這樣一片浩瀚無邊的海洋,反正他是做不到。
更何況對於這資料庫,早也不是個人就能左右的事情。
【先前說過,我國古代地理學的確取得過可喜的進展和成果,而且在歐洲進入中世紀時期,其地理學還一度衰落。】
【但在後來,隨著歐洲渡過黑暗的中世紀時期,由於十字軍的東征,以及指南針等技術的傳入,促使其航海事業發展起來,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其地理作品以及地圖繪製等,也開始出現某些轉機。】
【地理學方面,我國雖然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但公元十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的近古時期,有兩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我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
【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當時其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在地理大發現期間,由於成功的在遠端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於是這種技術的改進和資料的積累等,間接促使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
聽到這裡,已然有不少人都蹙起了眉。
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使得西方在海洋航行上所獲頗多,並由此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等……這些天幕先前講過的事情,他們可還沒忘,也不敢忘,而華夏又是怎麼落後於西方的,他們也更是記得清清楚楚!
所以現在天幕說這些的意思是——
【也就是說,大概從15世紀到18世紀期間,地理學同時也是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
【而西方地理學用了三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以及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這三個方面的準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
【可是我國這一階段則處在明末清初,雖然也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