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鄧綏敕令停止,每日減少節省用費,自此裁去數千萬。】
【郡國所貢納的物品,都減去半數以上。】
【以及永初七年,即公元113年正月,鄧綏與漢安帝率領命婦及群妾入太廟齋戒,發現太廟中上供的新味,大多不適應節候,有的積養強行催化成熟,有的在萌芽狀態就採摘挖掘,味道還沒有形成就夭折。】
【於是鄧綏認為,培育萬物應順應時節,不能違背農時,而後便下令此後供奉宗廟與皇室之物,都要到了時節才貢上,因為此,竟是省卻了一十三種食物。】
躬行節儉啊……能夠做到這份上,真的是很不容易。
而且又有幾個能做到這份上的?
這一時間,又是使得歷朝歷代太多人都為此心生感慨,如此女性,竟又是見識了一個。
【除這些之外,鄧綏還反對迷信,罷黜巫祠——】
【因為鄧綏認為鬼神難於徵信,太多的祭祀沒有好處,一臨朝即詔令罷除一切濫設的祠堂。】
【她反對巫蠱迷信,還赦免了自漢光武帝劉秀以來,因“妖言巫惡”而犯罪的人。】
【而這些破除迷信的舉動,對當時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漢朝未央宮。
聽到這裡,劉徹先是挑了挑眉——
漢光武帝劉秀?那個東漢的開國皇帝,將呂后牌位移出太廟的那個?
如此諡號,倒是讓他有些意外和驚詫了。
不過天幕並未為此停留,還在繼續往下說道——
【哪怕鄧綏身體有恙時,仍是不求鬼神,如永初三年,即公元109年秋,鄧綏身體不舒服,左右的人憂慮惶恐,禱告神靈虔誠祝辭,希望能代命,但是鄧綏聽到後,馬上譴責發怒,懇切地敕令掖庭令以下,不得說“代為受命”等言語。】
【於是左右侍從皆痛哭流涕,感嘆太后遭遇大病,不顧自己,而念萬民。】
【後來鄧綏病癒,史官認為是感應了上蒼。】
【再有國家有難時,鄧綏振災自救,並不求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