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發生,伴隨而來的就是**——】
【永初三年,即公元109年,京師洛陽、幷州、涼州爆發□□,竟是人皆相食。】
【後來,整個河東池水甚至變為血紅色!】
【再之後同年間,南匈奴萬氏屍逐鞮單于以為漢人因天災而死盡,於是趁機發兵攻漢,同時烏桓的率眾王無何,鮮卑首領丘倫等,與南匈奴骨都侯聯合入侵五原郡。】
嘶……
漢朝漢和帝劉肇時期眾人皆是吸了口氣。
這等天災**,可是聽著就叫他們頭皮發麻,震撼和驚懼連連!
而且怎會如此?!那之後又是如何解決——
【之後鄧綏便派何熙,龐雄,耿夔,梁慬等將領共同討擊,最終於次年,即公元110年三月大破敵軍,南匈奴單于脫帽光腳請罪併入質漢朝,烏桓降附,鮮卑王親自來朝,並遣120餘部入質漢朝。】
南匈奴單于:“……”
好的,還沒來得及高興,已是面無表情,尷尬無言……
烏桓和鮮卑那邊也同樣是如此。
倒是東漢這邊眾人聽得連連點頭,還好還好。
而後心底又是對鄧綏的觀感複雜了幾分。
可這些災害竟是還沒完——
【從永初四年,即公元110年開始,東漢竟又連續六年發生蝗災。】
【永初五年,即公元111年,九州同時蝗災。】
漢朝未央宮。
劉徹聽得眉頭緊蹙,怎麼如此多的災害?
而這如此多的自然災害等,可真是令人心生惶然之感。
得虧天幕現在提出,能及早做出防範,如若不然,到時該損失多少?
而又難怪先前這位鄧太后會有那麼多德政舉措,還減免刑罰等,恐怕和這些不斷髮生的自然災害等也有一定關係。
【鄧綏為解決自然災害,便令各級官員舉薦賢才,同時派出公車特徵入京,並表示“朕將親覽焉”,於是張衡等人便得以入朝為官,這裡提一個知識點——】
【鄧綏說“朕將親覽焉”,其中的“朕”,在鄧綏臨朝後,明確就是自稱“朕”。】
【當時群臣奏事也皆稱鄧綏為“皇太后陛下”等。】
【而且“朕”字在秦始皇時期被定為至尊之稱後,漢代沿用不改,以迄於清,而在漢魏晉時期,臨朝稱制的皇太后也有自稱為“朕”的,就比如東漢時期的這位和熹太后鄧綏,所以她才是無冕女皇。】
“哦?竟是如此嗎?”
嬴政挑了挑眉,女子不稱帝,竟也能自稱“朕”?
而且還有“皇太后陛下”,倒是可見這鄧綏臨朝稱制的能力等。
【再說一下張衡,之前我們也有提到過,他是東漢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可謂是從古至今都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在鄧綏的治下。】
【而若不是鄧綏,恐怕張衡在多項研究方面,也沒有那麼多的支撐和條件。】
【也是因此,張衡得以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等都作出了傑出貢獻——】
【如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改進渾天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人譽其為“木聖”或者“科聖”。】
【除此之外,由於張衡的貢獻突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此外,後人為紀念張衡,還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發明地動儀,改進渾天儀,木聖,科聖……這人才啊!大大的人才!!
以及那月球上面還有以張衡命名的環形山?小行星?莫不是天上的星星都以張衡的名字來命名?
還有那什麼博物館!!
竟是做到如此份上,這簡直是……太令人稱羨了吧?!
酸了酸了,簡直是叫人泛酸不已。
但話說回來,原來不搞權術,不去追求什麼為官之道等等,鑽研這些,竟於後世也能有如此名聲和地位嗎?!
一時間,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這歷朝歷代眾人,都不禁泛酸起來——
這東漢時期有如此傑出人才,還如此被後世所銘記,又能達到這種地步,可真是叫人豔羨不已。
再說張衡,聽到自己那一連串的什麼家,還沒反應過來,又聽什麼月球環形山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