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隨著倭寇之患,明朝海禁政策愈加嚴格。】
【從明初嚴厲的海禁政策,永樂年間海禁的鬆弛,到永樂後——洪熙到弘治年間海禁政策的再強化,再到嘉靖年間的海禁政策高度強化……這些政策對明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尤其是嘉靖年間——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兩個朝貢使團在寧波為入貢資格問題爆發了“爭貢之役”,使很多無辜的明朝軍民被殺或被擄,“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輕中國心矣”。】
【於是在此之後,明朝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並對日本“閉絕貢路”,實行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
【是以,朝廷接受建議,封鎖了沿海各港口,銷燬出海船隻,斷絕了海上交通。】
【如此嚴厲的海禁政策下,遂導致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被視為非法行經,於是被迫走上畸形發展的道路,即被迫轉入走私和武裝走私,並出現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裝走私集團——如最大的,汪直的武裝走私集團。】
【雖然在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1557年,當時的浙江巡撫胡宗憲成功誘降了汪直,並在兩年後將其正法,但這場倭亂並沒有因為汪直的死而終結——】
【因為明朝採用誘殺的方式,企圖撲滅來自海上威脅的做法,無疑失去了走私商人對明朝的信任,於是導致東南海患愈加嚴重,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即公元1566年,在戚繼光等將領的努力下,這場海患才最終得以撲滅。】
“從嘉靖三十六年,到嘉靖四十五年……”
朱元璋張了張嘴:“這……近乎十年啊。”
而如此倭亂的發生還不是最初!
海禁政策……竟是影響如此之大嗎?!
【其實若真算起來,這次的海患前後一共持續了十五年,波及了整個大明海疆,沿海地區的經濟也由此遭到嚴重破壞。】
朱元璋:“……”
不止是想嘆氣,更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這樣沉重的損失,使得明朝開始反思海禁政策是否有必要繼續施行。】
【於是這之後,朝堂之上開始掀起了一場關於是否開放海禁的爭論,也就是所謂的“籌海之爭”。】
【有支援的,自然也有反對的。
只是雖然反對開禁的聲音一直都存在,但是隨著明朝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開禁顯然已經迫在眉睫。】
【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福建巡撫譚綸以回籍守制,上陳善後六事,遂指出——】
【“閩人濱海而居,非往來海中則不得食,禁之而私通如故不若官明通之,而制之以法,自通番禁嚴而附近海洋魚販一切不通,故民貧而盜愈起,宜稍寬其法。”】
【因此他請求朝廷允許有限度的開放海禁,這個主張在當時得到了明朝大部分官員的認可。】
李世民不禁點頭,倒是不錯,堵不如疏。
【其後,一直到隆慶年間,明朝政府再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
【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明朝也由此出現了一個比較全面的開放局面。】
【——明朝開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並以月港為治所設立海澄縣,設立督餉館,負責管理私人海外貿易並徵稅,不過對日本的貿易仍在禁止之內,所有出海船隻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則處以“通倭”之罪。】
秦王宮。
嬴政也是不由得點頭,後面對日本貿易的“禁止”規定非常之不錯。
就合該如此!
【也由此,對於倭患這一困擾明朝多年的頑症,自隆慶開關之後,因為解決了倭寇出現的這一經濟根源問題,於是東南沿海從此“倭漸不為患”。】
【當然——其實隆慶初年的開關政策並不徹底,不過雖仍有諸多管理和限制,開放的月港也只是一處小港口……而且明朝依然透過發放許可證的方式對海外貿易進行控制。】
【如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出海貿易規定——
對出海商人的船隻到貨物,從時間到路程都有嚴格的規定,並要求官兵嚴加盤查,同時為了能更好的監督出海商人,不僅對商人們實行連坐制度,甚至規定了舉報者的賞格,以及誣告者不受懲罰等。】
【但是民間被壓抑了兩百年的商業活力,終於能夠被釋放出來。】
【而且失去經濟訴求的走私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