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最濃厚。這是有原因的。要解釋這一點須參考我手邊的另一本書。書名是《新生日本列島博物志》,封面烙上「秘」字,代表本書屬於第三類書,可能有害,要謹慎管理。
以下是部分節錄:
袋牛曾被稱為「牛袋」,由於前述因素演變為袋牛。這名稱碰巧與袋蟲十分類似,頗耐人尋味。袋蟲(Rhizocephalanbarnacle)是甲殼動物,藤壺的近親,模樣像袋子,乍看聯想不到蝦蟹等甲殼動物。這是因為袋蟲經過演化,成為適合寄生在藻蟹等的甲殼動物。
母袋蟲先是用介形蟲的幼體形態寄生在螃蟹身上,變態成有刺胞的幼體後再將體細胞塊注入螃蟹體內。當細胞成功附著,它會長出刺針並穿破螃蟹表皮,在外面形成袋狀身體。體外最主要器官是卵巢,沒有四肢或消化器官。體內細胞則會長出如植物一般的根部,吸取螃蟹身體組織中的養分。被袋蟲寄生的螃蟹會失去生殖能力,此現象稱為寄生去勢。
(中略)
另一方面,人們自古以來將長在牛睪丸、子宮、鼠蹊部上的袋狀腫瘤稱為牛袋,而且認為牛袋是良性腫瘤,不會影響牛隻健康;但近年發現,牛袋其實是獨立的袋狀生物,演化過程與袋蟲類似,屬於牛的一種。
袋牛的起源不明,不過最可信的說法是,母牛懷有雙胞胎時,一胎吸收另一胎後轉化為腫瘤,此現象經過演化而產生袋牛。
被袋牛寄生的公牛,睪丸精液會混雜大量的袋牛精子;若袋牛寄生於母牛,袋牛會於宿主交配時將精子散佈到子宮中。無論寄生哪方,宿主一旦交配就會同時生出健康小牛與大量袋牛幼體。袋牛幼體長約四公分,無眼無耳,擁有兩隻細長的前肢,身體類似毛毛蟲,尾端有類似昆蟲產卵管的針狀器官。
袋牛幼體誕生後會用兩隻前肢爬上牛的身體,再用尾端針器刺穿面板上較薄的部位,注入細胞團。細胞團於體內成長,成為新的袋狀生物──袋牛。袋牛的幼體壽命相當短暫,完成任務後約兩小時便會缺乏水份而死。
袋牛的幼體與成體乍看與宿主牛隻不同,但在生物學分類上確實屬哺乳類偶蹄目牛科動物。袋牛幼體前肢的鉤爪如牛蹄般裂為兩道,是追本溯源的唯一根據。
袋牛精子會在宿主的子宮內與牛卵子結合,一說這是受精,一說這僅是奪取卵子中的養分,目前學界爭論不休。
不過,關於袋牛與牛同類一事,還有一則趣聞。據說袋牛幼體在攀爬牛隻途中遭到捕捉時會蜷曲身體,發出牛的叫聲。其他牛隻聽聞此聲便會惶恐不安,齊聲哞叫。筆者多次觀察袋牛幼體,可惜從未聽過。
在我眼中,這些身懷奇蹟咒力,野心勃勃的學生就宛如被袋牛寄生、默默咀嚼著飼料的牛,實在不可思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