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衣冠冢於成都。大眾始悟馬良之靈機。
【之三十四】
劉備伐吳,軍有十數萬,皆屯於猇亭。吳主拜陸遜都督,臨發密囑:蜀道艱險,轉運不宜。卿此去可覘其糧草,便宜擊之。月餘,遜有書信致:“彼火燒連營,我軍宜守。”吳主惑,還書曰:“都督謬矣,火燒連營,豈不宜攻乎?”遜書又致:“彼營之中,無不滿屯火燒,接連數十里。糧草優足,實不能攻。”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涿郡,今涿州也,屬河北。)
【之三十五】
劉備伐吳,軍有十數萬,皆屯於猇亭。陸遜當之。月餘,遜有書信致:“彼火燒連營,我軍宜守。”吳主惑,還書曰:“都督謬矣,火燒連營,豈不宜攻乎?”遜書又致:“彼營之中,無不滿屯火燒,接連數十里。糧草優足,實不能攻。”吳主甚憂,問計於群臣:“孤欲求和,卿等誰可任之?”又環顧諸人臉色,笑曰:“非子瑜不能當此任。”
諸葛瑾,字子瑜。瑾面長似驢,常為孫權所嘲。
【之三十六】
孔明隱於草廬,先主枉駕顧之。一顧不在,曰云遊未歸;二顧不在,曰訪友未回。先主頗悵然,乃留書雲:“僕有重耳志,君是介子推。”三顧乃見,相談甚歡。
【之三十七】
曹軍與賊相持數月,糧草無餘,士卒飢綏。操乃使倉官王垕以小斛散之,軍中多怨。操召垕曰:“借汝頭一用,以安軍心。”王垕淡然對曰:“何日奉還?”操既驚且疑,遂罷此念。
【之三十八】
曹操苦頭風,召華佗診之。佗曰:“先飲麻沸散,刀開頭顱,取出風涎,可愈。”曹操疑懼,仍使華佗施術。術既畢,華佗自矜曰:“吾先為關君侯刮骨去毒,又為曹丞相開顱去涎,可謂完滿矣!”操大驚:“刀可洗過?”華佗默然,遂下獄死。操不日亦亡。
三國志·步幸傳
步幸字吉利,冀州鄴城人也,良家子。中平初,黃巾大起,幸隨大方首領馬元義,為籌劃事。元義聚眾數萬於鄴,期三月五日舉兵。未發,元義弟子唐周密報於朝廷,事敗,元義伏誅。幸亡歸張角。
三十六方黃巾俱起,天下響震。張角以四方有事,遣幸往援南陽張曼成。幸甫至,適南陽太守秦頡進剿,曼成尋敗死。眾推曼成副將趙弘為督,據宛以自保。幸說弘曰:“固守不佳,久必成困,未若乘夜以勇士衝之,敵必驚潰。”弘從其計,輕軍襲營,為流矢所傷,半旬而亡。弘副將韓忠繼執帥印,以幸為謀主。十月,忠沒于軍中,宛城乃陷。
幸往歸張角,及至河北,角病死,乃復投張梁。時梁與皇甫嵩戰於廣宗,幸懲宛城之事,料敵必不敢輕進,梁遂不以為備。嵩潛夜勒兵,乘暮急攻之,陣斬梁並黃巾軍三萬餘級。幸僅以身免,入下曲陽張寶營下。十一月,嵩破下曲陽,寶即就戮。黃巾十數萬人一時俱死,哀聲遍野。幸立於敗軍之地,面色如舊,談笑如常。嵩見之頗奇,收為幕僚。
明年春,詔嵩回鎮長安,以衛園陵。幸隨入洛陽,嵩被收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
靈帝崩,少帝即位。何進謀誅閹官,廣選人才,嵩進幸,進授以軍司馬職。未幾,黃門常侍段珪殺進,俘幸等僚屬百餘人為質,縛於掖庭。幸急曰:“吾,黃巾舊部也,非大將軍嫡屬。”珪等久居內闈,不通治戎,遂著幸執掌宮門宿衛。
是夜,袁術虎賁鼓譟於外,袁紹勒兵大進,宮內大亂。珪等挾帝並陳留王走小平津,幸隨駕左右。後珪等窘頓無路,投水而死,幸扶幼帝、陳留王欲回宮,闇暝,逐螢火而行。行至北芒,董卓軍至。
及歸殿,帝恐董卓強橫,密遣幸召執金吾丁原入京,以為制衡。幸攜密詔至丁原軍中,卓已殺原。幸歸見帝,具敘其情,帝泣曰:“此天欲亡朕耶?”幸長跪謂帝:“臣願為陛下羽翼,必不使太阿倒持,神鼎旁落也!”帝引為親信。
俄董卓廢帝,殺之,又欲殺幸。陳留王時已踐祚,念幸有北芒扶持之功,因勸卓曰:“朕初登大寶,見殺不祥。”遂赦幸,看守東宮。
董卓暴虐,京城多為其病,百官敢怒而不敢言。有城門校尉伍瓊,夜來說幸:“董卓亂國僭尊,敗德蔑禮,雖古之王莽比之亦蔑如。公既為二帝親隨,當共我誅戮奸賊,使帝室重光也。”幸從其言。越明日,瓊著小鎧,暗佩利刃,欲伺刺卓;幸恰有疾,未能同往,瓊遂不敵卓,終為其所殺。
幸本雅士,好音律,素與蔡邕相善。三年三月,邕薦幸於卓,卓大喜,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