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3 / 4)

小說:最後的嘆息 作者:絢爛冬季

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

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目標的實力。

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

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

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

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援日本侵略中國。

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

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衝突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的。

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開拓萬里波濤,宣佈國威於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

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

第一款就說:“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

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

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

但日本並沒有遵守這一條約,而是開始積極向中國擴張。

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臺灣。

1874年,發生了琉球漂民被臺灣高山族殺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塗。

甲午戰前中日衝突和日本大陸政策塗,以琉球是日本屬邦為藉口大舉進攻臺灣島,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對中國的武裝侵略。

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

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銀50萬兩,並迫使清廷承認日軍侵臺是“保民義舉”(即間接承認琉球人是日本屬民),才從臺灣撤軍。

後來,由於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於1879年完全併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隨後,日本又開始侵略中國的另一個屬國——朝鮮。1876年日本以武力開啟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該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公然把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獨佔朝鮮的野心。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雖然在這次事件中壓制住日軍,但日本還是如願在《濟物浦條約》中取得了在朝鮮的派兵權和駐軍權。

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中國在朝鮮的勢力。

袁世凱率清軍擊敗了日軍,鎮壓了這次政變。

但日本人還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朝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

《濟物浦條約》使日本取得了以保護公使館為由出兵朝鮮的權利,《天津會議專條》則使日本取得了與中國在朝鮮共同行動的權利,這兩個條約就為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衝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的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生了變化。

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日本軍界要人山縣有朋指出“鄰邦之兵備愈強,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