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小說:最後的嘆息 作者:絢爛冬季

端,終不許”,終於沒在東洋人上岸。

棄臺傳聞

傳說李鴻章曾向慈禧太后或光緒皇帝進言“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讓出去並不可惜”,這句話被廣為引用。然而也有相關研究及評論者指出,根據所有可見史料檔案,未能發現李鴻章發表這段評語的記錄。相反,李鴻章在與當時東洋人首相伊藤博文進行《馬關條約》的談判時曾宣告“臺灣土地肥沃、物產饒多,民亦服王化,設官署,置吏員,純然如本土”、“擬請所讓之地,如果勒令清政府照辦,兩國子子孫孫永成仇敵,傳至無窮矣”、“臺灣已立一行省,不能送給他國”,等等。

☆、第三十一章 六個小人物

第三十一章 六個小人物

甲午戰爭失敗,威海灣失守,潮 戰場失利,清政府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

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清政府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序。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清政府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清政府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初步發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國主義的入侵所帶來的刺激。《馬關條約》中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紛紛加緊資本輸出,清政府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 這在客觀上促使清政府城鄉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清政府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二是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對清政府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刺激作用;三是因為一些覺醒的國人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抵制洋商洋廠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們發出了“實業救國”的呼聲,利用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業。19世紀末,清政府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清政府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

近代以來新思想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封建統治的危機也一步步加深,先進的清政府人開始思考要透過何種道路來挽救清政府的問題。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成為學習西方的先聲。但是他們的思想由於受到種種限制,並沒有付諸實踐。洋務派將“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付諸行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希望以此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洋務運動開啟了清政府近代化的程序。但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卻表明靠洋務運動並不能救清政府。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中的很多人親身參加了洋務運動的實踐。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後,他們認為洋務運動僅將“制器”作為學習的重點是不夠的,清政府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早期維新派主要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改革方案,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們只進行一 些理論上的宣傳,很少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有很大的侷限性。儘管如此,他們掀起的維新思潮仍然產生了廣泛影響,並對康、梁維新思想的產生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

康有為打著“託古改制”的旗號,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與清政府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他之所以要借用孔子的名義來宣傳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為的思想在當時極具震撼力, 為維新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他的思想中仍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體現了他對封建頑固勢力的妥協。

將維新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梁啟超的維新思想在當時的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僚中產生了較大反響,大大增強了維新變法的聲勢。

嚴復認為要挽救清政府,必須維新,要維新,必須大侶“西學”。他透過發表文章和翻譯西方著作,無情抨擊了封建頑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維新主張。嚴復雖然沒有參加維新運動的實踐,但是他對西學的介紹和宣傳卻對近代早期知識分子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也為醞釀中的戊戌變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三個“要不要”的論戰,即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