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已出土的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都不失為天下名劍,而在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的
越王勾踐劍,其精良程度達到了當時鑄劍的奇峰。這柄寶劍出土時不僅未見任何銅
鏽,而且表面光彩照人,刀鋒銳不可當,在佈滿菱形暗紋的劍身上,鑄有“越王鳩
淺自作劍”八個鳥書銘文。吳越之劍的劍身長都在60 厘米以下,越王勾踐劍身長
也只有55。7 厘米。
戰國時期乃至秦代青銅劍的鑄造工藝,在吳越劍的基礎上又得到進一步發展,
將古代青銅劍的鑄造工藝推上頂峰地位。秦代劍的錫含量明顯比吳越銅劍增多,由
於含錫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使金屬組織細化,因而硬度也就相對地增強,鋒利程
度得到明顯提高。最為不同的是,秦劍的身長已不像吳越之劍那樣短小而是大大增
長,由先前不足60 厘米發展到90—120 厘米,隨著劍身的增長和鋒利度的提高,
青銅劍作為一種武器漸漸被士兵所普遍利用,成為一種常規武器裝備用以防身和作
戰。當然,在統治階級內部,佩掛寶劍,除防身外還有顯示身份和地位的功能。
一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儘管不能判斷是秦始皇當年斬荊軻之劍,但可以由此推斷
他所佩寶劍的長度不下91。3 厘米,以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看,他的劍可能比出
土青銅劍更長,甚至達到120 厘米,這樣寬長厚重的兵器懸於腰的旁側,當身體急
劇運動時,勢必造成大幅度擺動。隨著秦始皇身體不斷的前傾,佩劍就勢前移,直
至胸前。儘管秦始皇身高臂長,但也不能將1 米多長的寶劍迅即脫出鞘口。
有史學家認為秦始皇將劍推到身後才得以抽出,這顯然是出於對“負”這個字
的考慮。但事實並非如此,這裡的“負”應是今天的“扶”字之意,只要秦始皇抓
住劍鞘,使其恢復到身旁原有的位置。憑他手臂的長度,完全可以將劍抽出鞘口。
所謂推於背上或背後,實在是一種有悖情理的假設和猜想。
一號坑青銅劍出土後,考古人員張佔民先生作了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先在桌面
上放一疊紙,然後輕輕將劍從紙上劃過,其結果是一次居然可以劃透19 張紙,其
刃之鋒利可想而知。後經科學測定,此劍由銅、鉛、錫三種金屬構成,由於三種金
屬比例得當,才使秦劍堅硬鋒利而又富有韌性,達到了“削鐵如泥、斷石如粉”的
登峰造極的神奇境地。
而使秦劍歷2000 餘年泥水侵蝕依然光亮如新,則完全歸功於劍身表面那層10
至15 微米的含鉻化合物氧化層,這表明秦劍已採用了鉻鹽氧化處理。
令人驚歎和遺憾的是這種化學鍍鉻技術,隨著青銅兵器退出戰爭舞臺,也隨之
失傳了。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才由德國人重新發明並取得專利權。儘管2000 多
年前的中國人就已熟悉運用這居世界領先地位的鍍鉻技術,卻遠沒有德國人幸運了。
至於中國人是怎樣將鉻鹽氧化物鍍在秦劍上的,直到今天這個謎也未能解開。
歷史的紀念碑群
經過一年的發掘,這座東西長230 米、南北寬62 米,總面積為14260 平方米
的大型兵馬俑坑終於被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