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3 / 4)

還是無可奈何地看著這位新主給漢王朝發出了求援書。書中稱:“兩越俱為藩臣,毋擅興兵相攻擊,今閩越興兵侵臣,臣不敢興兵,惟天子詔之。”以趙胡的想法,如此上書,不僅向漢武帝表明了南越國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同時又可使漢朝廷出面干涉。這樣,就巧妙地把難題推給了漢廷。

漢武帝接到南越國使臣送來的求援書後,對趙胡的舉動表示讚賞,認為南越國重信義,守職約。於是,漢武帝傳詔曰:“王子多南越義,守職約,為興師,遣兩將軍即大行王恢率軍出像章、大農韓安國率軍出會稽,南北夾攻往討閩越。”

漢王朝的直接發兵於預,大出閩越國統治者的預料之外,面對大敵當前的緊迫形勢,閩越國上層統治集團發生了分裂。繼無諸之後的閩越王鄭之弟餘善殺鄒而降,“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漢軍於是停止進攻,上報漢廷,武帝乃改立無諸之孫“爵君醜為越舔王,奉閩越先祭祀”。但在閩越國統治集團的內讓中,餘善以殺其兄而“威行於國,國民多屬”,擁有了相當的支援力量,因而“竊自立為王”。面對閩越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漢王朝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下令立餘善為閩越王,從此閩越國一分為二,越舞王、閩越王並存。

在這場戰爭中,閩越出於掠奪財物的企圖而發起侵襲,顯然不是正義之舉。而南越國既未損己之兵,又使敵軍退卻,看上去這是件一舉兩得的好事,但就在這件好事的背後,卻暗藏著極大的隱患,這個隱患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是趙胡始料不及的。

就在漢武帝派大將王恢出兵輕取閩越時,曾以兵威為後盾的番陽令唐蒙,奉詔來到南越國都城番禺,讓南越王趙胡親自人朝向皇帝謝恩。趙胡接到一詔諭後,不知漢武帝到底是何意圖,對這個詔諭採取了不冷不熱的處置態度,沒有立即奉詔前行。漢武帝見南越王趙胡無動於衷,接著,再次傳詔,令嚴助赴南越說服趙胡前往長安。嚴助,會稽人。“嚴夫子子也。郡舉賢良,對策百餘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耀助為中大夫”。嚴助在漢廷是屈指可數的善辯之士,曾“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汕”,所以漢武帝對他另眼看待,並委以重任。這次出使南越的任務落到嚴助的肩上。嚴助到達番禺後,告訴趙胡漢天子已將閩越的事擺平。趙胡聽後頓首,認為“天子乃為臣興兵討閩越,死無以報德!”表示了對漢的感激之情。當嚴助接著傳諭讓趙胡人漢朝親自向皇帝謝恩時,趙胡這才回過味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不免大驚失色。原本南越號稱有百萬帶甲之眾,擊敗昔日役屬的閩越易如反掌,但趙胡卻故作聰明地要請漢廷出兵。豈不知,古往今來,凡立國者,皆以己強而服眾,一旦自己強盛起來,別人才會俯首帖耳,惟命是聽。而一旦你弱小,即使禮儀再周全、再誠實、再厚道,在強者眼裡,你也只是形同糞土。趙胡過分看重漢廷的實力和約定,而忽略自己百萬帶甲之眾和據嶺自守的天然屏障,想做個惟命是從,百依百順的順臣,這恰恰是漢武帝所期待的。

趙胡面對詔令並懾於漢朝廷的威勢,他不敢予以拒絕,也不敢跟嚴助人長安晉見天子。情急之中,只好和幾個近臣商量,稱自己本願同嚴助一同人朝晉見天子,以示謝恩,無奈自己繼位時間不長,身體多病,不能去往長安,一旦病情有所好轉,即刻赴長安晉見天子。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特命太子趙嬰齊跟嚴助一同赴長安為皇帝“宿衛”。

嚴助見趙胡如此說,不便強求,只好帶上太子趙嬰齊返回長安。

嚴助走後,趙衚衕朝臣反覆商量是否親自去長安晉見天子之事。以承相呂嘉為首的臣僚不同意趙胡親赴長安,並勸諫說:“漢興兵誅鄭,亦行以驚動南粵。先王言事天子期毋失禮,要之不可以休好語人見。人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

臣僚們的勸諫,勾起了趙胡對亡祖父趙佗當年所留遺訓的回憶,想起了漢、越幾十年來相互存有戒心和敵視的歷史。從此之後,他對漢廷一直稱自己有病在身,不肯去長安入見皇帝。

漢武帝見趙胡遲遲不肯人朝晉見自己,便以牙還牙,以種種藉口,把太子嬰齊質於長安不肯放回。趙佗當年的遺訓應驗了。

後來,垂相呂嘉用計,設法使太子嬰齊返回南越。但趙胡自太子人朝後,萎靡不振,如同大傷了元氣一般,不再見輔佐大臣。呂嘉等群臣以國家基業為重,數次入主宮進諫,總算使趙胡有了些起色,但已無力挽回南越國江河日下的頹局了。

在這種危機四伏的格局中,趙胡勉強支撐了十餘年便抑鬱而死,死後謐為文王。

多少年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