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希望見到呂蒙。攻下皖城之後,孫權就拜呂蒙為廬江太守,所俘虜的人馬都分給了呂蒙,另外又在尋陽賜給呂蒙屯田計程車兵六百人,屬官三十人。廬江人很自豪:呂蒙偏偏到了廬江而不是其他地方擔任太守。
可是,廬江人卻很難找到自己的太守——廬江太守呂蒙基本不在廬江開展工作。
呂蒙被借調到廬陵郡平定山越叛亂。臥薪嚐膽,西施浣紗,范蠡泛舟,春秋時候的吳越之爭具備大片的要素,而越人更像是華夏民族的隱者。到秦漢時候,他們被中原逐漸打壓,只得躲到深山老林裡去。他們的生存環境是惡劣的,所以經常出山搶掠資源。適者生存,山越族在生存的鍛鍊裡,變得格外好武善戰,野戰能力尤其突出。廬陵郡山越叛亂,孫權派了一員大將去,失敗;再派一員大將去,再失敗;再派一員大將去,再失敗……一個又一個大將,都不能解決問題。
“鷙鳥累百,不如一鶚。”孫權引用《漢書》中的話,派呂蒙出場。呂蒙早就把《漢書》讀熟了,他知道鶚,雖不如鷙鳥飛得高,飛得遠,用力也不如鷙鳥,但是卻最善於捕獵,因此被人們馴養為魚鷹。小時候在稻田裡勞作的時候,呂蒙就經常見到大人用鶚來收穫一簍簍的魚兒。
打仗就如同捕獵,要講究成本。利潤=收益…成本,決定利潤的,不僅僅是收益,還有成本,有時收益無法評估,風險太大,那就只能控制成本。這就是成本主義。
來到廬陵郡以後,呂蒙採取了成本最小的做法,變全面打擊為斬首行動,殺了一小撮別有用心的叛亂組織者,釋放了不明真相的廣大群眾。平定山越的困難就在於你一打他,他就跑進山林裡去,你一走,他就出來。這一進去,一出來,總得有人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