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朝廷寫了一封奏章,又提起了魏延。
他說魏延的“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⑦之義,但是隻能禦敵,不會取得大勝。姜維推出了“斂兵聚谷”來代替魏延的“錯守諸圍”,諸圍兵退,固守漢、樂二城,有敵來犯,就讓游擊隊伍尋找機會進攻,敵人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無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擊隊伍併力出擊。
魏延的“錯守諸圍”,保衛了漢中幾十年。姜維的“斂軍聚谷”,在景耀六年(263年)夏天,遇到了鄧艾十餘萬大軍的考驗。由於姜維未對咽喉險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道嚴加防守,鍾會大軍幾路並進,串門子一樣地直入漢中,然後,鍾會留二萬人圍漢、樂二城,自率主力長驅南下,姜維節節敗退,退守劍閣。冬天,劉禪向鄧艾投降,蜀漢王朝告別歷史舞臺。
蜀漢結束了,魏延的話題還未結束。
陝西省漢中市的石馬鄉有魏延墓,據說墓前曾立有一文官石像,手拿漢中地圖低頭向魏延將軍做懺悔狀,指諸葛亮不聽子午谷計劃後悔終生。關於子午谷奇謀的話題,在今天仍沒有答案。古代名人的墳墓向來不止一處。湖南益陽市有魏家巷,巷內有魏延墓,民國初年,魏延墓新立墓碑,碑陰刻有前清舉人羅德源的碑文。碑文裡,羅德源感慨地寫道“嗟嗟此人,生則才不能用於當年,死則復含冤於地下,又不見諒於後世,天之厄之者亦云至矣!”
湮沒了子午古道,荒蕪了漢中邊城。墓中人,已與一個個的話題無關。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只剩下了關於英雄的話題,成功的話題,失敗的話題。
宣告:本節部分觀點借鑑《探尋魏延事件真相》(作者“燕京曉林”)和《謀殺諸葛亮的軍事接班人魏延》(作者“聞所欲聞”),特此致謝!
①《魏書》:曹魏宮撰史書,王沈主撰。
②《魏略》:曹魏個人修史之作,編者為魏國郎中魚豢,為記載曹魏的史書之一。
③《三國志》: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公認的三國正史。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魏書》《魏略》《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定史官,這給後人修史帶來了困難。《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採集和編次的。《蜀書》僅得十五卷,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蹟,記載都十分簡略。
④閣道:帶廊亭的棧道。棧道,插在陡峭山崖中用木頭連成的道路路。褒斜道山勢險峻,透過褒斜道,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棧道。
⑤羽檄: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俗稱“雞毛信”。
⑥今存二石馬,一殘破,一完整,於1973年移至漢中市博物館儲存。
⑦“重門”:源自《周易·繫辭》有“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一句。“重門”,就是門裡加門。“柝”,打更用的梆子。“暴客”,就是強盜。“豫”通“預”,防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設定重重門戶,並派更夫巡夜,指嚴加戒備,以防不測。
第七章 腹中鱗甲李嚴
李嚴性格褊狹,他的家鄉南陽有“難可狎,李鱗甲”的諺語,是說李嚴心術不正,容易傷人,輕易碰不得。可是,就是這麼一個人,在白帝城與諸葛亮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劉禪,並負責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劉備這樣做,是為了防範諸葛亮嗎?李嚴起到了輔佐作用嗎?諸葛亮對李嚴什麼態度?諸葛亮最後策劃二十二人聯名廢李嚴為平民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諸葛亮死了,李嚴又為何認為自己再無重新為官以致憤激而死?
也許,透過李嚴事件,能揭秘諸葛亮掌控權力的行為密碼。
三國英雄檔案 李嚴
字 正方
生卒 ?…234年
籍貫 荊州南陽(今河南南陽)
特長與愛好 ⒈炒作或策劃;⒉土木建築。
自我印象
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三國志》印象
李嚴以幹局達。
《三國演義》印象
李嚴聞之(諸葛亮之死),亦大哭病死,蓋嚴嘗望孔明覆收己,得自補前過;度孔明死後,人不能用之故也。
朋友印象
不詳
敵人印象
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