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討好領導的,沒見過為了討好領導而對朋友如此冷血的。于禁“急進攻豨”,心裡全無朋友,昌豨卻還傻乎乎地相信友誼地久天長,就在於禁面前放下武器:“哥們兒,我降了!”
于禁眼裡沒有朋友,昌豨投降卻是奔著他這個朋友才投降的。其實,昌豨擁有數萬軍隊,不是那麼容易打,也不是那麼隨便降的。第一次反叛,曹操派去了劉岱、王忠平叛,打不敗昌豨,曹操親自出馬才制服了他。第二次,夏侯淵和張遼一直打了三個月還沒結果,軍糧耗盡,夏侯淵準備無功而返,張遼隻身上三公山,在昌豨家住了下來,賴著不走,討好昌豨的家人,才說服昌豨投降。第三次,先是于禁自己一個人打,打不下來,後來夏侯淵去,昌豨耗不過曹操的車輪戰,只好投降。這三次,都可以看出昌豨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可是,第四次,于禁卻沒花多少力氣,昌豨就投降了。
昌豨這一次怎麼這麼容易就降了?《三國志·于禁傳》上寫得明白:“豨與禁有舊,詣禁降”,很明顯,也許是于禁最後時刻說服了昌豨投降,也許昌豨以為投降於禁,于禁能善待自己,能為自己在曹操面前說好話。
昌豨投降後,身邊將領都說應該把昌豨交給曹操發配。諸將的建議很符合程式,他們被派來平暴,現在恐怖分子自首,他們的任務就完成了。“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當”就是應當,把昌豨押解到許昌,才是合理的做法。畢竟,軍隊只負責攻佔,不負責懲戒。特警部隊在犯罪分子自首後,再開槍將其擊斃,是要受處理的。大家都在考慮路上是否給昌豨戴枷鎖,因為他是主將於禁的朋友,這點面子怎麼也得給吧。昌豨的好朋友于禁開口了:“大家不知道主公有個法令嗎?被圍後再投降的,一概不能赦免。奉法行令,這是我侍奉主公的原則。昌豨雖然是我的舊友不假,可是,我能為了他而喪失自己的原則嗎?”此言一出,舉座皆驚。很快,所有的人都明白了于禁的真實想法,內心都開始鄙視於禁。
有人想:主公那個命令只是用來唬人的,也就是你藉此來殺自己的朋友。有人想:要是真的圍而不降,主公在昌豨第一次投降就該殺了他,還輪得到你獻殷勤!事後,就連曹操也認為昌豨不該殺。曹操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嘆息說:“昌豨不找我投降,卻去找于禁投降,結果被殺,這難道不是命嗎?”曹操也只是用“命”來讓昌豨死,在他看來,那個“圍而後降”的法令,只是一條“抗拒從嚴”似的標語,沒想到于禁當真了。
讓人感到更加心寒的是,于禁竟然親自監斬昌豨。從此,昌豨只能做成鬼,造閻王爺的反了,于禁終於替曹操吞下了昌豨這顆老鼠屎。于禁一出手,震懾了所有降將,曹操又沒得罪人。于禁用朋友的鮮血,來書寫對曹操的忠誠。從此,曹操更加重視於禁了。
奸雄如曹操,也忽略了一點:一個漠視情義的冷血動物,是不可信的。他今天能對不起昌豨,明天就可能對不起曹操。所以,樊城之役,于禁把曹操對他的希望與信任扔到了水裡,投降關羽,只是親斬昌豨的一次翻版而已。
“圍而後降者不赦”,是一條蒙滿灰塵只用來做宣傳的口號,被于禁翻了出來,殺了昌豨。當他投降關羽的時候,難道沒想起“為人謀而忠,受人託而信”的為人底線嗎?
四 心靈鐐銬
給自己立起牌坊又為娼——
三國時候,投降的人如過江之鯽,但是像于禁這麼丟人的,這麼氣人的,還從來沒有過。
張遼是降將,但那是在呂布死了之後,他彷彿是守寡後再嫁的,尋找個人幸福,無可厚非;姜維是降將,但那是奉詔投降,他彷彿是被老公勒令改嫁的,何況姜維“改嫁”後準備策反鍾會,想把“老公”救出來;黃權是降將,但那是在劉備打了敗仗無路可走之後的,他彷彿是賭徒老公輸給別人的賭注,實在是心有不甘;夏侯霸是降將,但那是被司馬懿逼走的,彷彿是承受不了家庭暴力出走的小媳婦;關羽是降將,但那只是被曹操羈押,彷彿是被人搶走的女人,給人家做了幾天新娘又跑回去找老公了;許攸是降將,但那是因為袁紹不聽他的建議,彷彿是一個與丈夫性格不合的女子,離婚後嫁給了前老公的仇人。他們這些“降將”,降了也就降了,並且降了之後有的還混得不錯。降,不一定是背叛。
宛之戰,于禁砍殺逃卒,懲戒青州軍;昌豨之亂,他痛殺好友。于禁為自己樹立了一個紀律嚴明、公而忘私的形象。因此,于禁之降,不但是當時的背叛,而且成了三十年的欺騙。于禁一降,人們都憤怒了,因為人們都有種被欺騙的感覺。想一想也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