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金人來了(1 / 2)

近海的大的港口現在基本上都在陳漠手裡,東洋和海外諸國慢慢的也疏遠了北宋,一個是登陸不太方便。沒有大的港口的東洋人和其他諸小國民只能由高麗登陸,相對來說有些繞軟。

寧波港,刺桐(泉州)港方便登陸不說,陳漠所控制的江南四路,糧產富饒,又兼有各種奇貨,其他手工藝品也多的數不勝數。

這東方徹底成了他們的樂園,每一次到來,江南四路的能工巧匠根據手藝的不斷提高總會給他們更多驚喜。商品都要比上次來更為精細,更為新奇。

有能力越海而來的回國販賣陳漠屬地的商品一轉手加個上百倍都供不應求,按照眾臣的建議,和番邦諸國的不斷要求,陳漠不得不給自己這屬地起了一個國號,就叫華夏。

而陳漠屬地之民具備稱為華夏之人,這華夏之名越傳越遠,來往的上船也越來越多,港口不得不一擴再擴。他們也將他們各地的特產帶來販賣,華夏人所得材料愈加豐富。

各州府裡國外的面孔已是常見,諸華夏之民從剛開始的驚奇也變得越來越麻木,各州府的學院裡外國面孔也越來越多。四路人口也越來越多。四路中超過百萬人口的城池一年左右,就已超過十座。

農耕地開始被很多人棄,從商的人也開始遠遠超過農民。這讓陳漠有些緊張,建立越來越多的官平糧倉儲糧,並劃定了耕種用地紅線。

對農業收入不但不再徵稅,也開始進行補貼。

在這一系列的政策下,糧食產量和價格一直保持了平穩。

有了糧倉的富裕,資本的發展更是越來越快。陳漠開始以白銀儲備為信用質押的方式做準備金,開始轉而印幣以取代往日的銅錢。倒不是因為銅不夠,而是為了交易更便捷,銅和銀到底不如紙幣容易攜帶儲存。而發行過程也更沒紙筆簡捷。

陳漠又開設了銀行,任何人持紙幣都可以隨時去銀行提出相對應的金銀,除了兌換,也可以存蓄。隨著儲蓄的人越來越多。陳漠讓銀行也開始放貸。

他透過控制適當的通脹再刺激經濟,讓消費和生產更為積極。到了第三年,陳漠這四路,隨意一路經濟都已經超越了當初的宋。

在這個基礎上,陳漠又開始聚焦到教育的問題上,正式的宣佈各州府成立數十所小學,中學和大學。他壓縮了學制,小學讀五年,而中學讀兩年,大學讀三年。

學校所學的,便是很全面的系統性知識了。陳漠深知,任何時代的人都可能超過他的時代,這主要取決於他周圍人的見識也都是如此。

所以,他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要改造的是整體的環境,而不是隻有一些突出的人。

這沒有全民的系統教育是不可能是實現的。

陳漠把徵稅來的大部分又投入到教育的建設中,規定家中子女年紀到了6歲就必須入學接受教育,家中只要有學生,稅賦上可以給與一些優惠,而且不會在被徵用人口承擔雜役。

學費全有各地州府全權承擔,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都不需要花一文錢。

在先前的成人技能速學學府中得到的知識收益,讓各州府的城民也不再質疑學識的作用。他們積極的配合將自己家的孩子送去讀書。

華夏陳漠雖然稱帝,但大小事務也完全不像是帝制,陳漠大小事務還是會親自找來眾人協商。協商物件有州府裡的城民推選,先有十戶推出一戶為代表,而每百代表中再選出一個代表任為分割槽代表,小事有州府和代表們共商。

大事陳漠會親自讓各代表來到臨安朝中,開會商議。但這種商議陳漠還把握著尺度,他知道民智未開,完全由商議行事是不妥的。更多時候這種商議的都是一些民生中的小事務。

陳漠只是培養他們這麼一種意識,培養體制轉型的基礎和增加轉型成功的可能性,這些舉措讓陳漠的影響力空前的巨大,城民提起陳漠都將他當做神靈來拜。元日時,甚至家家門對都是陳漠的畫像。

眾臣卻按耐不住,一再的拜會陳漠,每次開會必問陳漠什麼時候再度開戰,眼看三年已過。陳漠卻只安守這四路屬地。

宋的民心早就不穩,民眾費盡周折也要往陳漠這裡跑,賦稅輕,富饒,而且充滿了神奇不說,人人都聽說這裡充滿了奇蹟。你若想生活安逸,就可以輕鬆安逸,你若想拼搏,這裡處處是機遇。

陳漠的人越來越多,宋的人越來越少。民心不穩也就是財政不穩,沒有能逃出的宋人私下也想盡辦法託人尋各種華夏商品,宋本身的商品根本就沒有人買,除了簡單的糧食,生活必需品。宋幾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