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教室可以容納近二十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小案。荀諶給荀襄挑了一張靠著窗戶的案几,窗外好像是七叔閒著沒事搞的小花園,可以說這個季節裡窗外是一片春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陳群就坐在他的旁邊,方才進來時,正在翻竹簡的陳群抬起頭來很友好地跟他們打招呼,荀襄注意到幾個月不見這小鬼臉上長了幾個紅痘痘。荀諶因為身高的關係坐在了最後面。荀襄艱難的回頭,杏眼含淚地望著荀諶,緊抿著嘴唇不發一言。
荀諶哥哥,你懂我的!
荀諶擺擺手,示意她趕緊回頭坐好,先生要來了。荀襄認命,專心致志地研究者她的新文具,如今的她早就學會了用毛筆寫字,只是寫的還不夠好看。
荀襄正聚精會神呢,聽到整齊劃一的“刷刷”聲,原來是大家都站了起來,荀襄也忙站了起來,陳群小聲提示荀襄:“行禮。”於是荀襄又跟著大家行了一禮,原來是先生來了。可是荀襄定睛一看,咦,那不是三伯嗎。
三伯荀靖,表字叔慈,在當地甚至是整個大漢都是頗有德名,僅次於她爽爹。三伯一生都沒有入仕,大半精力都投入了書院當中,如今是半個代理院長。荀靖向大家點頭致意後,便攤開竹簡講書,荀襄覺得“教書先生”這個角色很適合三伯,在平時的書卷氣上多鐫刻了幾分認真。
荀襄沒想到她人生中的第一堂課就是三伯給上的,當下打起了二萬分的精神,勢必要給三伯和自己留下一個完美的印象。其實她知道爹是怎麼想的,無非就是覺得她太“活潑”,有時候就連仲豫哥哥都治不了她,更別說其他弟兄了,拉到書院來陶冶陶冶性情罷了。荀家女兒再不一般,也不需一肚子經世之學,她們和男兒始終是不同的,歸宿亦大不同。好在荀襄的志願也並非是當一個巾幗奇才,但她也不想像其他表姊妹只嫁到一個她並不熟悉的世家裡去。
荀襄注意到每個人都在認真地聽三伯講《春秋》,陳群瞪著大眼睛,荀諶用手腕撐著腦袋蹙眉思量,也只有她一個人有時間來打量其餘的人。荀襄突然想到他們祖上荀子就是儒學的一大代表,傳到他們這裡已是第十三代了。
“荀諶哥哥,你不是之前說不欣賞《春秋》嗎?”結束了渾渾噩噩的一上午,荀襄被荀諶牽著去膳所,還不老實地上下撲騰。仲豫哥哥很喜歡說《春秋》,十二歲就能做到這一點的他被無數小弟崇拜,荀彧就時常找他請教,哥兒倆關係處的相當好,但荀諶似乎有些不大一樣。荀諶哈哈一笑:“笨!如
果讓三叔看出來我沒好好聽講一定會捱罵的!”
“啊,荀諶哥哥你好卑鄙啊!”
“……你以為三叔對每個人都像對你一樣寬容嗎?上課亂瞟的小妹子。”荀諶彎下腰使勁揉了揉荀襄的肉臉蛋兒,跟在身後的陳群沉著臉附議。
中午日頭正毒,而荀諶卻優哉遊哉地一手牽著荀襄,一手拉著陳群踱步而行。
“荀諶哥哥,膳所的飯好吃嗎?”
“好吃嗎?還可以吧。”
“和我做的比起來呢?”
“……恩,阿襄做的好吃。”
“那我以後在膳所的小廚房給你們開伙好不好?”
“好啊。”
……
書院的膳所大都是開放的大長桌,也有隔斷的小間,東西兩邊則有負責盛飯的小童。大多數學生喜歡在外面用餐,不過荀諶看到今日荀衍幾個挑了個小間。
荀襄立馬眼尖地注意到有個陌生的人坐在荀彧旁邊。她眯著眼很像回事兒地打量著這個一身素服的少年,和仲豫哥哥的年紀差不多,已然及冠,一雙長目卻不似在座的少年們的那般明亮,面部的線條也很淳厚。然而這少年只是垂眸,無視她犀利的,審度的目光。
“阿襄,這是公達。”荀攸站起身來,對著荀諶、荀襄略一施禮:“小叔叔,小姑姑。”
原來這就是那個幼年喪父早年喪母,但是聰明絕頂從小就名揚潁川的荀攸荀公達啊!按輩分來說他還是荀襄的從子——雖然年紀差了十幾歲。荀襄好不容易碰見個比自己“小”的,立刻收起打量的表情,笑眯眯地回應道:“大侄子好!”
荀攸及眾人:“……”
其實平時他們幾個“叔叔”輩的都以表字稱荀攸,幾乎不用侄子一類的作為稱呼。沒想到讓不及十歲的荀襄搶了先,但是你又能說她什麼呢?
幾個人一起吃飯,倒是吃的比平常有滋味的多,荀襄端起碗扒拉了幾口飯發現荀諶沒哄她,確實不如她做的好吃!相比書院裡的庖丁都用大鍋大桶煮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