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勝的希望更是渺茫。我真為你的將來擔心。”
“哼,哪怕只有一絲希望,我也會盡力爭取。你既然要與我鬥到底,我們就慢慢來吧!呵呵,我現在也希望曹操不會殺你。”
我聳聳肩,越過他向外走:“其實,你們大可在走之前殺了我呀。免得我真的不死,以後你要費更多的心思來殺我。”
諸葛亮的笑聲在背後傳來:“能與子云做對手,是我的福氣,我可不會做小人之舉。你想激我們殺你,依然是白費心思。”
我嘀咕了一句你能不能不要這麼聰明,撇撇嘴,向家走去。
^^^^^^^^^^^^^^^^^^^^^^^^^^^^^^^^^^^^^^^^^^^^^^^^^^說明分割線^^^^^^^^^^^^^^^^^^^^^^
本來在書評區已經回答了某些讀者對這兩章的疑問,可我發現,全然沒解決問題。懶得再寫,就複製過來了。我強調一點,本書所有角色辦所有事情的出發點是基於本人自己理解的三國時代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與現今社會差之甚遠。所有的欺騙利用,內疚痛苦都在角色的道德觀範圍內,也是能被當時社會的人們所認同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為)。如果任何事情都是簡單的說一是一,說二是二,那才是侮辱古人的智慧。
說明:偶沒把諸葛亮和荀彧寫壞,他們做的事是有道理的。整整一部三國史,就是自認為都有道理的人在內鬥,而他們所做的事從現代眼光去看,又有幾個是有道理的?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的不同自然會引發看書時的不同視點,我從不認為自己把諸葛亮和荀彧寫成壞人了,恰恰相反,我覺得我在努力將他們光彩的一面展現出來,那就是古人心中最為執著的忠和義。我不能說自己把三國時代的道德掌握的很好,但我的確是跳出了現代的道德觀,竭力讓自己站在三國時代來寫這本書。由於我的學問不足,文筆差異而引發大家的不滿,我只能說聲抱歉了。
再說荀彧:歷史上的荀彧是沒有背叛曹操,因為他一直渴望曹操能成為大漢的救世主,這種渴望,這個理想在他得知曹操想當魏王后徹底破滅了。而這次理想的破滅讓荀彧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選擇了自殺(我還是認為他的自殺是曹操逼得)。而我書中的荀彧,他的理想在小如提出建設洛陽,而曹操默默支援的時候,就開始了破滅,所以才有了鄴城與小如友誼上的決裂。這點,我在寫那一章的時候,用了《生死之間》的標題,細心去體會一下,不難明白我的用心,那章也為這兩章埋下了伏筆。還有一處伏筆,就是小如和荀攸對那個“明謀暗箭”的分析,雖然我設計的這個人不是荀彧,但那章中的分析已經點出了小如和荀彧之間將因為政治觀點的不同分道揚鑣。
當然,每一個章節的內容設計都有作者不同的用意,這兩章也是如此,看似我在虐待小如,實際上已經告訴你們了很多資訊,大家就慢慢體會吧!
正卷 明爭暗鬥篇 第二百二十六章 訣別(1)
明爭暗鬥篇——第二百二十六章訣別
仿若殭屍般回到家裡,制止了秦勇關心的詢問,囑咐他不許放任何人進府,我一頭扎進屋裡,用被子捂住嘴痛哭起來。和荀彧第一次見面的情景,以後每次見面他對我的關心,衣帶詔事件痛苦絕望的荀彧,鄴城毫不客氣的荀彧,剛才大殿中的荀彧,我恨不起來他,雖然在今天他是最想要我死的人。而諸葛亮,在洛陽,他那麼溫柔地對趙芸兒,這才過了幾個月,就突然翻臉了,我不清楚,在諸葛亮心裡到底對芸兒有沒有真情,他在洛陽說的那些話,到底有沒有幾分是真的。可剛才和他的一番對話,讓我感受到他依然對芸兒有情,他依然當我是知己,我也恨不起來他,雖然他的計謀最終會要了我的命。讓我最為痛苦的是雲哥哥,我放走劉備,卻強行留下了他,沒有效忠的物件,我再一死,雲哥哥萬般灰心之下,會不會做出絕事?即便不會,他也只能帶嫂子他們回家鄉了,或許還帶著我的屍體。我千方百計要回避的事,最終還是要發生嗎?
不知哭了多久,我才慢慢平靜下來。情況已經發生了,我不能再這樣自怨自憐下去,時間也不允許我猶豫下去,我要好好計劃一下,怎樣才能不讓劉備獲得最大的利益。想起和羽哥哥商議這件事的時候,我說過董承不是劉備的對手,可他依然能為劉備帶去一些麻煩。益州劉璋手下也不全是無用之人或者投靠劉備之輩,我要怎樣做才能讓這些人和劉備一直作對下去。還有,劉巴還在成都,我要趕快派人通知他離開。但……,或許劉巴能給劉備帶去不小的麻煩,呵呵,劉備也很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