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微微笑了一笑,說道:“繡今日之言,卻是出得我口,入得諸位之耳,今日之後繡亦不會承認此言。”
眾人見得張繡說得嚴肅,也好整以暇,等待這位幾日前兩篇文章名聲大噪之人對時政的看法。張繡清了清嗓子,說道:“方才伯侯兄亦言,自光武中興以來,羌禍連連,遠的暫不說,自羌禍再起到黃巾亂起共歷三次平羌戰事。第一次平羌耗費錢二百四十餘億,並、涼二州為之一空;第二次平羌用錢八十餘億,並、涼、幽、冀均受影響;第三次平羌,段穎大破東羌,用費四十四億。羌禍雖歇,但關西已經頹敗。諸位可知為何王莽亂前,乃是我大漢最輝煌之時?”
張繡提供的資料只要有心之人翻查典籍自然知曉,亦無甚奇怪,只不過對張繡最後丟擲的問題,幾人卻是靜靜沉思,曹操見得張繡丟擲問題,自然知道他自有見解,雖然他自己亦有些想法,但亦想先聽張繡的論斷,便問道:“伯淵且細細道來。”
張繡點了點頭,說道:“治國之道,均離不開文治與武功。王莽亂前,關西長安為天下中心,諸位亦知秦之兵甲乃天下精銳。大漢以長安為都,即是黃河以西之武力與黃河以東之文化相結合,又文景大治,天下糧倉皆滿,如此即所謂文治、武功皆不缺也,故有我大漢之鼎盛。”
張繡此言一出,在座諸人都不自覺地點了點頭,荀彧卻是問道:“伯淵如此說來,即今文治、武功皆不如漢武之時耶?”
張繡搖了搖頭,說道:“如今之武功,觀段穎大破東羌可知,其實如今之武功比之漢武之時,孰強孰弱亦難分辨。再言文治,光武中興之後,名士大儒幾何,馬融及其弟子鄭玄成就比之王莽亂前飽學之士亦不遑多讓,故斷言光武中興之後文治、武功皆不如漢武之時,亦謬也。”
郭嘉點了點頭,說道:“伯淵所言有理,不過以嘉看來天下之亂,自古以來無外乎帝、臣兩者。帝若賢,則朝堂清明,君子多於小人,如此上行下效,自然政績顯然,天下大治;若君昏而臣賢,好比一木,枝粗而杆枯,日後必有大禍;若是君臣皆賢,便是百世強朝,諸般不敢犯;反之,則是禍期不遠,徒苟存也。”
眾人聽得均點了點頭,曹操、韓浩、杜畿、賈詡這幾個對郭嘉不瞭解的人聽得郭嘉一席話,卻是不敢對這名寒門士子小視。
郭嘉旁邊的戲忠見得諸人說得興起,便也說道:“忠卻以為,大漢如斯,世家亦難逃其責,其於地方取國利而謀私益,豪奪巧取,顧自身而忘天下。”戲忠此言卻是將天下世家都罵了進去,就是荀彧這樣的謙謙君子,亦不禁有些臉紅。不過戲忠乃是寒門出身,對於世家有如此見解亦是正常。
而主位上的曹操聽得,卻是大點其頭,顯然十分同意戲忠的見解。
戲忠說完之後可能是覺得二荀尷尬,卻是對二人說道:“文若兄和公達兄乃是謙謙君子,自然不與尋常世家之人一般。”
幾人都是好友,此言自然不會傷了感情,荀彧卻是說道:“奉孝兄和志才兄所言亦有理,不過彧以為,大漢到得如斯田地,卻因人心喪亂之故,若人心不亂,心向朝廷,豈會像如今一般,各地叛亂不休。”
荀彧此言直指人心亦沒有錯,不過張繡卻更多的認為,人心喪亂的人是各地世家,各地世家不心向朝廷,漢朝再難以興,這也是大漢滅亡的因由。張繡想著,不覺間露出一絲瞭然的神色,這一下卻被荀攸看到了,就問道:“方才伯淵兄所言像是未盡,還請伯淵兄指教。”
張繡拱了拱手,回道:“不敢當,幾位之言亦有理,不過繡卻有一些不同的見解。”見到眾人都是做出仔細傾聽的神情,張繡便開口說道:“諸位可知集法家之大成者韓非?”
張繡這話其實問來多餘,漢朝雖然是獨尊儒術,但真正飽學之士都讀先秦諸子典籍,對韓非自然熟悉,韓浩卻是皺眉說道:“自然知曉,莫非伯淵以為秦之嚴刑可救大漢?”
張繡搖了搖頭,說道:“秦法太苛,若使出只能使天下更亂。”
韓浩聽得,奇道:“如此伯淵為何提及韓非?”
張繡笑著說道:“韓非為集法家之大成,當為法、術、勢,諸位可知其意?”
韓浩想也不想就答道:“法乃是嚴刑,術乃是帝皇交由臣下處理國政之方,勢乃是帝皇之權勢,如此是也。”
張繡點了點頭,說道:“沒錯,不過繡對韓非之法、術、勢結合尚有不同見解。繡以為法非是嚴刑,其實乃是法度,或言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治國亦如是,需要規矩。然規矩亦有合與不合,昔年周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