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挑她的刺,她要翻過來挑挑他們的刺!
這個主意展萬鈞是一拍即合!
京官讓他篩了一遍又一遍,帽子摘了一摞又一摞,京城的官員人丁凋落,各部各省為了找人幹活,是天天堵著攝政王要人事。
然而王爺就是不開口,等得也就是秋闈恩科。想把這些位置安排給新人,為朝廷補充新鮮血液,唯才是用。
果然,開秋闈恩科的訊息一出,立刻震盪朝野。
兩尊大神狼狽為奸的事蹟立刻成了過時的八卦,朝堂乃至整個京城都,所有人嘴裡最熱門的話題全換成了秋闈恩科。
這恩科來的突然,然而也是必然。
學子們寒窗十年,經過本地各縣各鄉的科舉考試,獲得生員資格,也就是秀才,才能參加三年一次的秋闈。
秋闈,也就是鄉試,能過鄉試,就從秀才成了舉人,可以被人稱一聲“舉人老爺”了。
本來這秋闈應該在去年就舉行,可去年事多,天下動盪,京畿不穩,就停了一年。
秋闈之後才能有春闈,秋闈不開,春闈也得停一年。這一停,就得壓下多少學子?今年若是再不開,那兩年積壓下的學生就太多了。
這麼大的競爭壓力,讀書人要造反的。
所以趕緊開,趁熱!
只是這訊息來得急,秋闈一般定在農曆八月,大致是白露到秋分之間。此時已經是大暑,滿打滿算也不足兩月。
小皇帝表示,要的就是這個急!
天下讀書人都急著趕考了,誰還有閒工夫管皇帝的破事。何況大家趕考是為了什麼?為了當官啊!既然想好好當官,那就少管皇帝破事。用功讀書,用心考試,少廢話,多做事!
尚書省擬詔,中書省稽核,門下省發聖旨到禮部,禮部出公文到各地。
好傢伙,各省各州各縣的父母官們都忙死了,趕鴨子似得把各地的學子都趕出來,加班加點登記造冊,送往省裡的貢院。
而京城裡禮部也不得閒。
秋闈一開,意味著明年的春闈也得跟著開了。不然各地選拔上來的舉人老爺們想要高升一步,就不得其門而入了。
好在比起匆忙的秋闈,這春闈的富餘還大點,足夠禮部老爺們好好準備一番。
然而禮部老爺們手裡辦著春闈的事,心裡想的卻是殿試的事。
所謂殿試和普通人認為的金鑾殿上皇帝主考,學子們排排坐一起寫考卷不同。學子們其實還輪不到到皇帝跟前去考試,殿試在太學舉行,考生則是所有參加了春闈並取得合格認證的學子。
皇帝並不親自監考,而是由翰林院各位大人負責監考,考卷則由皇帝陛下御筆欽點一位大人主持,連同各部各省推舉出來的大人一起,共同批卷。
卷子當然是匿名的,大人們依著心中的優劣判斷,會在卷子上畫出各種不同的標記。若有多位大人判卷子為劣等,則直接除名,判為殿試不合格。只能保留會試合格的功名,也就是舉人。
而優等標記最多的十份卷子,才會送到皇帝跟前,由皇帝本人親自審閱。
到了皇帝跟前,這卷子自然不必匿名了。不管如何選擇,這十人不出意外都是本次考試真正的天子門生,將來前途無量!
皇帝會依照自己的判斷和喜惡,選出三甲。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
這三人為最優等,稱一甲,賜進士及第。
然後再依照卷子優劣標記排序,把所有獲得殿試合格資格的考生們分為兩批,二甲和三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也就是說,只有最優秀的前三名才能拿到國家認證,皇帝親自頒發的準進士資格證書。其餘的都不算正宗進士!
古語言,三十老明經,四十少進士。由此可知,這進士資格有多難。
鎏玥兩百年餘年,四十歲以內的少進士只有十人。而其中最年少的便是攝政王,他十六歲中了探花,拿到了末璃老爹末熙親自頒發的進士資格證書。
當然,當時有不少人表示,展萬鈞能獲得一甲的資格,是靠以色媚君。末熙這個昏君最愛美色,男女通吃。探花郎若不是“色如春花”,皇帝陛下又怎會御筆欽點,而且偏偏點的就是探花。
也正是這筆惡毒的謠言,導致他一怒之下棄文從武,非得證明自己不是以色媚君。從一個翩翩美少年,成了一個殺人如砍瓜切菜的“美煞星”。
但不管怎麼說,就算他的探花郎來的不正,可至少也是妥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