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目標,象徵意義遠大於實利。董卓自己沒進京前打拼大半輩子,也只是鄉侯而已,入京後才封自己為萬戶侯,其手下將士封侯者甚少,能夠比及呂布的人,不過一隻手。
呂布眉頭不自然的皺了一下,董卓試也不試,便開口獎賞,而且,這種獎賞看似深厚,自己卻只撈到虛名,無半分好處。對方是不相信馬鐙的威力嗎?若是不信,何以封他為侯,單純為彌補兩人間的關係?……
董卓一眼似看穿呂布所想,拉著呂布坐到自己身側,笑道:“馬鐙,利器也,蓋俊小兒仗之橫行天下,全無敵手。其實孤前已知之,不過奉先此功猶可封侯。”
“……”呂布垂下頭,臉色陰晴不定。
董卓用力握了握呂布之手,又笑道:“我軍裝備馬鐙,不出數月,必可與蓋俊爭雄河朔,一較長短,關東諸侯亦不足慮也。屆時大軍四出,平討不服,建功機遇多不勝數,奉先勇略過人,將軍、萬戶侯,唾手可得……”
“諾……”
這邊呂布隨董卓去往長安,另一邊龐德也開始命士兵一邊休息一邊招納夜間潰散、無路可走的呂布部步卒,次日收到蓋俊手書,得知函谷關大火驚動了孫堅這頭猛虎,其已出大谷關,率部北上,直逼雒陽,龐德當即將七千騎出。
由於呂布部士卒源源不斷請降,另外董卓雖走,仍然值得警惕,龐德乃留兩千騎駐守谷城縣。
鮑出自請留下,他還在為高順逃脫他的追殺而耿耿於懷,聽說繆尚率眾搜山,至今未獲高順,誓一定要親手擒住此人。
龐德將兵疾行於谷城、雒陽馳道途中,驃騎將軍長史賈詡、司馬荀彧、幷州刺史部主薄楊俊三人一同趕到雒陽。北邙山為南下赴雒必經之地,三人不可能看不到蓋俊明為平復皇陵,實為竊取錢財的行為。
對此,楊俊反應堪稱激烈,一見到蓋俊的面,便勸諫他說不可竊取陵墓財貨,不然恐傷天下義士之心。
賈詡則謹慎的表示支援,認為收死人之財,解活人之困,雖無禮,卻有因,事後盡心力修復、宰牛羊以祀即可。說完自己的觀點,就陷入長久的沉默之中,完全沒有要和冷麵瞪眼的楊俊辯論一場的意思。
楊俊拿賈詡沒轍,繼而再度勸說蓋俊放棄盜墓行為,蓋俊洗耳恭聽,也就僅僅是洗耳恭聽而已,他需要北邙山帝王公卿陵墓中的錢財,絕不會因為楊俊幾句話放棄。
荀彧沉默始終,頗令蓋俊感到意外,賈詡、楊俊二人的反應皆在他的預料之中,可荀彧介乎於二者中間,既不支援,也不反對,就有些出乎蓋俊的預料了。在他的印象中,荀彧一直以漢臣自居,是一個一心保漢的人,最後由於阻擋了曹操的路,被後者逼死,蓋俊以為他會和主薄楊俊站在同一陣線。
看來荀彧也不是一個毫不知變通的人。
蓋俊不知道的是,曹操歷史上明瞭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稱,乾的就是盜墓的勾當,堪為官方掘墓機構的創。荀彧期間未必支援,但肯定也未作阻攔。
昔年商高宗武丁任用賢臣傅說為丞,妻子婦好為將,內治子民,外御鬼方,使得商朝再度強盛起來,史稱“武丁中興”,被後人譽為武丁大帝。以其文治武功,賢明若斯,猶求箴諫,蓋俊當然也想適度的表現一下自己的胸襟,可是楊俊這麼沒完沒了的說,短時間尚可,久了總歸不太美妙,遂借孫堅北上轉移話題。
果然,一聞孫堅將兵而來,楊俊打住話語,皺眉道:“孫堅,猛虎也,屢破董賊,屯兵大谷,看眼功成,將軍忽而南下,逐呂佔雒,據有功名。孫堅性格剛烈暴躁,必然不悅……”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南陽太守張諮,百無禁忌,一個處理不好,雙方便有可能爆衝突。特別是雒陽士卒不多……
賈詡也收起老神在在的模樣,問道:“將軍可召龐中郎?”
蓋俊點點頭道:“想來這時已在路上。”
賈詡乃道:“如此,則雒陽安矣。孫堅桀驁不馴,然觀其行止,既有殺同僚之弊,又有擊董卓之烈,心懷偏節之徒耳……”所謂偏節,即偏離世人標準的節操。“將軍攜其修復諸陵,掃除宗廟,祭以太牢,共享名望,當可化解孫堅心中怨氣。”
蓋俊轉看向荀彧,後者頷,楊俊亦稱善。蓋俊欣然之。
孫堅聽斥候報告函谷關火起,覺事有蹊蹺,乃命人生火造飯,決定天明出,將兵入雒。不巧的是,天空落下雨水,這個天氣可不適合行軍。就當孫堅猶豫是不是還要堅持出兵的時候,斥候再度傳回訊息,言於伊、雒水間捕得數名董軍士卒,稍加審問,對方事無鉅細,一一吐出: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