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1 / 4)

小說:吳三桂發跡史 作者:炒作

尚之信接過方獻廷遞過的書信,就著微弱的燈光逐字逐句地將平西王寫給自己的書信讀了,尚之信心中的石頭才放下來,說:“既然如此,方大人明日隨我去見家父。”

第二日,方獻廷隨尚之信去見尚可喜。

一見曾經叱吒風雲,大名鼎鼎的平南王竟然住在一幢爛樓之中,方獻廷心中忍不住感嘆起來:尚之信這小子對父親也太刻薄了一些!這小子肯定是勢利之徒。回去得告訴公子,此子只能利用,不能長處。

方獻廷隨尚之信進入尚可喜的寢宮,只見昏暗的陽光之中,平南王蜷縮著身子窩藏在寬大的虎皮椅裡,王者的風範早已蕩然無存。方獻廷暗自心驚:難道這就是王者的歸宿?想到此處,方獻廷不由悲從中來。

方獻廷幾乎想阻止尚之信對尚可喜提起那事。然而,他終究沒有勇氣阻止尚之信,只能讓尚之信對尚可喜說。

尚可喜幾乎沒有聽完尚之信的話,便擺手示意尚之信別說了。

方獻廷以為尚可喜沒答應,心中雖驚,但不知是喜是憂。

尚可喜卻說:“我早就等著這一天了!我知道你們耐不住的。”說完,便在方獻廷與尚之信為他準備好的奏摺之中蓋上了自己的印章。

方獻廷不忍再待,趕忙走出。然而,方獻廷走出好遠還聽見尚可喜反反覆覆只說著那句話:“我早就等著這一天了。”

二、康熙帝同意尚可喜撤藩之請

自從詔見王輔臣之後,康熙帝在心中醞釀著撤藩之腹案,但等他心中有定見之後,他卻並不敢輕舉妄動,他覺得自己年輕識淺,所以將自己最親信的一幫大臣,包括索額圖,遏必隆、傑書、莫洛、熊賜履、米翰思、明珠等召來商議,等達到共識之後再作決斷。

康熙帝沒有料到大臣們的意見竟然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根本無法統一。當他說完開場白之後,眾臣便紛紛議論起來。

明珠說:“天下大勢已定,邊疆安寧,三藩應撤。”他身為兵部尚書,對神州大地竟然還存在著那麼一部分軍隊自己無法插手是十分不滿的。

遏必隆說:“昔年先帝與平西王殺馬盟誓,令他世守雲南。如今僅過十幾年,便言撤藩,只怕對朝廷之威信有所損傷。”遏必隆身為大將軍,征戰一生,如今對戰爭已經厭煩。

米翰思說:“三藩在所轄之區內欺壓百姓、橫徵暴斂、巧取豪奪、斂盡藩內之財富。且擁兵自重,名為守衛邊疆,實與朝廷抗衡。三藩不撤,必生禍亂!”米翰思為戶部尚書,對大清之國中竟然還有自己管轄不了的人口是十分不滿的。

傑書說:“三藩是否會釀成大亂尚未可知,而如果撤藩,必授三藩以反之口實。臣認為撤與不撤,當慎重些!”傑書玩了個花槍。

莫洛說:“三藩之內,強權橫行,法制無用,百姓痛苦,民不聊生。三藩不撤,便是國家無法度,宇內不同天!”莫洛是刑部尚書,他覺得在大清國竟然還有法度管制不了的地方是對法律的踐踏。

大學士熊賜履學富五車,聲望極高,說話歷來有一言九鼎之用。他見眾人所議,言辭頗為激烈,但有失偏頗,便說:“依老臣看來,問題不在於該不該撤,而在於能不能撤。”

康熙帝笑著問:“熊愛卿此話何意?”

熊賜履說:“撤除三藩有幾利:一利是減少財政支出;二利是便於國家管理;三利是剷除亂國之源。但亦有幾害:一害是令朝廷之信譽有損;二害是恐引起兵亂。權衡其中之利弊,利大於弊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應該撤藩。但是問題在於朝廷是否具有撤藩之實力,若無,便不能撤,若有,便可以撤。”

康熙帝問:“熊愛卿之意,到底是能撤,還是不能撤?”

熊賜履說:“臣觀國家除去鰲拜未久,元氣剛復。若提出撤藩,只恐引起戰爭,那軍餉糧草之類的事是難以應付的。”

康熙帝見索額圖一直沉默不語,便笑著問:“索額圖,你認為該如何辦?”

索額圖說:“皇上知道,臣一直是主張撤藩的。但臣觀三藩勢大,尤其是平西王。臣擔心國力不夠,不僅撤不了三藩,反為其害!”

康熙帝問:“這麼說,你也是不同意撤麼?”

索額圖說:“臣認為須等條件成熟之時。”

康熙帝問:“何時才是條件成熟之時?”

索額圖說:“正如大學士所憂,須先籌足軍餉糧草才行!”

康熙帝說:“你既知三藩勢大,更應知再等不得。你只論自己早作準備,難道三藩便不能早有安排麼?朕擔心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