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怒了永曆帝身邊的一年輕太監。他覺得孫可望欺上太甚,自己身受皇恩,必須以身報君。當楊畏知走後,他便跪到皇上面前說:“皇上,奴才之軀雖微,但任憑皇上差遣,奴才絕不惜皮囊之軀!”
永曆帝淚流滿面地說:“朕無一兵一卒可使,你雖有死志,又有何用?”
小太監說:“我聽說李將軍有忠君之心,皇上可派奴才傳旨於他。”
永曆帝說:“李定國雖有忠君之心,然而,他與孫可望同屬張獻忠養子,怎知他會反孫可望而幫朕呢?”
小太監說:“雖然尚未可知,但比一味等死強些,皇上為何不試一試?”
永曆帝聽後,覺得有理,便從身上撕白帛一片,咬破手指,草書血詔,其意大概是:賊孫可望肆意殺戮大臣,威逼朕禪位於他,是大逆不道之舉。望李定國將軍念天下蒼生之性命,前來救駕,剪除逆賊,維繫朝廷,救萬民於災難之中。
永曆帝寫完之後,問小太監:“孫賊黨羽甚多,你小小年紀,如何出去?”
小太監接過血詔,藏在貼身處。然後,自破臉面,披散頭髮說:“奴才裝成被皇上逼走的太監,必能出去。”
永曆帝看著血流滿面的小太監說:“朕若脫出此難,必封你為大夫!”
小太監說:“奴才非為名利所動,而是見孫可望欺君太甚才拔刀相助的。”
永曆帝聽後,心想自己身為皇帝,卻要小太監幫助,頓時羞愧不已。他不忍心再看到小太監的樣子,便轉過身。等小太監走後,他才嘆氣道:“皇帝強乎?皇帝弱乎?”
六、李定國奉詔除賊
李定國接到小太監送來的血詔之時,其處境也非常艱難。
清朝政府得知尚可喜、耿繼茂和朱瑪喇在廣東大敗李定國之後,頓時振奮起來。順治皇帝覺得推翻明廷的機會到了,便召洪承疇議事。自從多爾袞死後,順治帝多問於洪承疇。在他心目中,洪承疇雖然名為漢人,其實早已成了滿人。所以,他對洪承疇非常相信。順治皇帝問洪承疇:“洪愛卿,對於剿賊之事,你有何看法?”
洪承疇說:“對於漢人,臣歷來喜歡利用其矛盾。”
順治皇帝說:“永明之軍,都是逆賊張獻忠之部下,何來矛盾?”
洪承疇說:“據臣所知,孫可望稱帝心切,而李定國又誓死效忠,其勢必產生矛盾!”
順治帝說:“朕觀此事雖有隙可乘,但並非易事!若無雄才大略之人,恐難勝任。不知洪愛卿能否替朕出征?”
洪承疇說:“若聖上要洪某出征,洪某力死不辭。”
順治帝說:“如此甚好!”於是讓洪承疇經略湖廣、江西、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到長沙來指揮與大西軍作戰之全域性。
洪承疇到長沙後,立即提出“兩粵合剿”之策,其意是集中兵力壓到南寧,企圖將李定國消滅在南寧城內,從根本上瓦解大西軍。
然而,孫可望為了防患李定國阻止自己稱帝,已派關有才率四萬人駐於廣西田州,阻拒李定國的後路。
李定國於此困境,本已心急如焚,恰又接到永曆帝的血詔,內外交困,李定國立刻昏倒過去。醒來之後,便哭曰:“我主苦矣!”然後召集眾人商量對策。
眾人一致認為:孫可望僭逼帝位,亂殺大臣,罪不可赦!現有永曆帝血詔在此,正好奉詔討賊,以保朝廷。
李定國見眾將義憤填膺,也非常激動。於是對太監表示自己要“先除逆賊,後議恢復”,並讓皇上安心。
小太監走後,李定國便冷靜思索起來。按理,自己目前只有與孫可望聯合抗清,或許還可一搏。若再經內耗,前途實在難料。因為自己手下僅六千餘人!拿六千人與數十萬之眾去搏,無異於以卵擊石。然而,皇帝血詔已下,自己再沒退步餘地,只有以死一搏。成敗與否,只有看天意而定了!
李定國退至四川,與關有才部相遇。李定國思之,若能全師而過,尚有一線希望,否則便再無勝機。他決定勸說關有才。
李定國對關有才及其部下說:“逆賊孫可望僭逼皇位,濫殺大臣,我們奉詔討賊,望關將軍放我們進去。”
關有才說:“我們只是奉命守關,無上峰之令,不敢放行,請李將軍體諒。”
李定國說:“請問關將軍,我們都是大明臣子對不對?”
關有才說:“對!”
李定國說:“那麼我們是否要聽命於皇上?”
關有才說:“唯聖命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