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這一批入夥的人,總體素質要比他最先帶上山來的一批要強。
要知道人這東西,不可能無緣無故地變得富有,一個人要變富有,大抵上需要三樣東西。其一是勤勞,勤勞的人就算不能富,至少也不會窮。二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才懂得怎麼去賺錢,要麼認真讀書,要麼認真學習手藝,總有他們一口飯吃。三是運氣,有運氣的人,說不定有橫財相顧。
雷牙鄉和上王鄉這一批人,就屬於前兩種,勤勞,並且有一定的智慧。李初九在清點這一批人時,發現他們大多數都有一技之長,其中更有好幾十名朝廷簽發的匠戶。所謂匠戶,其實就是從事營造、紡織、軍器、工藝品等各種手工業生產的人。
在明朝,匠戶就像軍戶一樣,是一個終身世襲制的戶口,不允許隨便脫籍。你爺爺是個鐵匠,那麼你必須也做鐵匠,你孫子也一樣是個鐵匠,你孫子的孫子,對不起,繼續做鐵匠吧。
匠戶又分兩種,一種叫做坐班匠,也就是每天去朝廷指定的什麼兵器局、軍器院一類的地方上班,從早一直幹到晚。另一種叫做輪班匠,是從民間徵召,需要他們工作時,才從民間調去做事。
這一批上山的人中間,就有幾十名輪班匠。他們平時在自家務農,或者為鄉親們製造點東西,每年朝廷都會徵召他們去幹幾個月的活,雖然這幾個月的活按道理來說是要發工錢的(每月米三鬥、鹽半斤),但實際上,這些工錢被上面的人層層盤剝,最後落到他們手裡的所剩無已。結果就成了白給朝廷幹幾個月的活,什麼也撈不著,自家的事情還沒時間管……
這樣一來,匠戶的生活就變得十分困難。大明一朝,不時有匠戶逃亡或者怠工。例如在天順十年(1460)的時候,朝廷統計了一下,居然有三萬八千多個工匠逃亡……這可真是一個天大的喜劇。
在天空中游魂數百年,看過了後世發展的朱元璋深深地明白,工匠其實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在今後的數百年裡,工匠都是各個國家當作寶貝來疼的國家棟梁,西洋的許多新發明、新科技,推動整個世界滾滾前進的技術,並不光是來自科學家,還有許多來自這些不起眼的工匠中間。
例如有名的轉輪火槍,其實是一個鐘錶匠約翰·吉夫斯發明的。揭開工業革命序幕的珍妮紡紗機,也是一個叫做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木工兼紡織工發明的。發明蒸氣機車的斯蒂芬孫,則是一個做鞋、修鐘錶的小雜工。
而大明朝卻把這些工匠編為匠戶,與普通百姓區分開來,用苛刻的政策去折磨和約束他們,這是非常不理智和錯識的行為。匠戶制度與軍戶制度,都是跟不上時代,必須進行改變的落後制度。
朱元璋自己犯下的錯,必須由自己去修正,他將李初九把這些匠戶安排進了一個舒適的山洞,讓士兵們對這些匠戶更加禮貌一些,並且給他們多分配一些糧食,他還暗暗下了決定,今後如果能重建大明,必須給工匠們符合他們能力的地位。
李初九去安排鄉民去了,朱元璋本人則帶著王二、拼命三郎,迎了德大爺和獅子狗三個人,走到了自己的小山洞前,山寨裡條件簡陋,也就沒有茶什麼的可奉上了,大夥兒席地坐下,秋葉拿夏枯草炮了幾杯水,端到大夥兒面前,然後乖乖地退開到了一邊。
朱元璋先抱拳說了一通客套話,什麼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一類的,德大爺也趕緊客套了回來,然後雙方才進入正題。
“德大爺,朱八久在山中,對外面的情形,那真是兩眼一抹黑,還麻煩您老人爺幫我說道說道。”朱元璋笑道。
“外面啊?”德大爺苦笑了一聲:“現在外面可真是精彩呢……”
他用蒼老的聲音,緩緩地講敘起來:“朱八大哥,就在楊洪進山來圍剿您的同時,督糧道洪承疇率領他的本部督糧兵,向北移動,進擊府谷,與府谷起義的王嘉胤大戰了一場……”
他說到這裡,旁邊的拼命三郎頓時來了勁,他急著插口道:“王嘉胤我見過一面,他以前做過邊軍,那真是一條好漢啊,手下還有王自用、楊六、不沾泥、吳延貴等好漢,聲勢浩大,有五六千兄弟,官兵居然敢去剿他?這個叫洪承疇的帶了多少人去?”
德大爺道:“洪承疇的人很少,只有一些督糧兵和家丁兵,總數不到一千人。”
“那有什麼好戰的!”拼命三郎笑道:“王嘉胤大哥必勝了。”
德大爺還沒開口,朱元璋就搖了搖頭道:“王嘉胤肯定敗了!一千官兵要打敗五六千義軍,實在很簡單,隨便出幾招就能把指揮混亂,鬥志低迷的義軍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