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一動,順手將屍體扛在了肩頭上,轉身向著馬三小姐暫居的客棧走去。
鄭彥夫對著他揮了揮手,然後一刀砍下張鬥耀的頭顱,提著頭顱跑了出去,嘴裡大呼道:“兄弟們,我殺掉張鬥耀了,走,咱們回衙門去……”
“頭兒,再等等,這個花瓶我想搬走……”
“這面銅鏡不錯,我家那婆娘早想要一面了。”
“銀子,好多銀子……找個布包來,全部包走。”
“這女人的屍體上還有個金衩,快拔下來……剛才那哥們兒搜她身的時候漏了……”
“別急,床下躲了個丫鬟,我想把她拖出來爽一把再走……”
院子裡烏煙瘴氣,一片狼藉……鄭彥夫左顧右盼,殺了張鬥耀的喜悅又一次飛到了九宵雲外。他真的好想朱元璋能教教他,怎麼才能整頓好紀律。
四六、偽裝
朱元璋扛著方軒的屍體,從後院的側門穿到了大街上,此時縣衙門和張鬥耀的家裡都亂成一團,到處是亂民呼叫和跑動的聲音,間中夾雜著男人臨死前的慘叫聲和女人的哭泣聲,但與之相對的,街道上卻安安靜靜,連半個人影也看不到。
縣城裡的居民們,尤其是住在衙門和張鬥耀家附近的居民,全都縮在了屋子裡,緊緊地關上房門,用桌椅板凳,家裡所有的傢俱頂住薄薄的木板門。
有些幾十年前的老書,喜歡將農民起義描繪得很美好,很得人民擁護,說什麼農民起義軍是人民的隊伍,所有的百姓爭相附從,那全是扯蛋。
如果農民起義軍一到,所有百姓立即附合,那義軍的人數應該增加得非常快才對,明末一個縣城的人口大約是在一萬人到十萬人之間,蕭條的小縣城通常有一萬多人口,繁華的大縣城則近十萬人口,如果這些人口中的窮人全都堅定地擁護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軍只需要隨便找幾個縣城溜溜彎,就是幾十萬大軍……為什麼這些農民起義還會頻頻戰敗,四處逃跑呢?
答案很簡單,官府怕農民起義,百姓更怕!因為大多數的農民起義之後都會變成暴徒,成為燒殺搶掠的邪惡部隊,普通的善良人家,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去投入義軍的。而且各地計程車紳豪族組織鄉勇隊伍抵抗義軍時,百姓們還會踴躍地加入鄉勇隊,成為義軍的敵人……
例如李自成,流竄天下,亡命了十幾年,始終沒有拉扯起像樣的隊伍,就是因為流寇終究是流寇,百姓們根本不擁護他。直到李巖加入,發明了“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句口號,贏得了人民的擁護之後,他的隊伍才有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最終打敗了明廷。
朱元璋扛著方軒的屍體,在安靜的街道上走了不到三步,就感覺到附近的窗戶縫隙裡投來了數道目光,這些目光帶著驚疑和恐懼,顯然是將他當作亂民了。
朱元璋心裡暗笑,他剛才偽裝著嗜血殺戮的氣勢,是為了混在鄭彥夫的隊伍裡不被人攻擊,現在走出了張府,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狀態。他將身子佝僂一點點,裝出恐懼和害怕的驚子,扛著屍體疾奔起來,邊奔邊慘叫道:“殺人了……有亂民殺人作亂……我兄弟被殺了,救命啊……”
他淒厲的叫聲劃過安靜的長街,帶動起更多不安和恐懼的情緒,那些從窗戶縫裡投出來的目光對他不再抱以懷疑,而是轉變成了同情……
朱元璋飛快地跑過幾條大街,遠離了縣衙門和張鬥耀的家,到了南城邊的街道上,這裡距離亂民所在比較遠,街角開始出現一些畏畏縮縮的人影,甚至有膽大的爬上了屋頂,在向著衙門的方向眺望,跑到馬三小姐暫居的客棧前時,朱元璋發現客棧的大廳里居然有幾個膽子大的人聚在一起,低聲議論:“衙門那邊發生了啥事?”
“嘿,鄭彥夫殺官造反了唄!”
“你聽過鄭彥夫的名字吧?據說是咱澄城的第一條好漢,現在淪落成賊寇了。”
“張鬥耀這狗官死定了。”
“嘿,張鬥耀狗官確實該死,但是鄭彥夫那夥人也不是好東西,我兄弟剛才從那邊逃過來,悄悄告訴我說,張鬥耀家裡全是女人哭喊的聲音,你說那是在做啥?”
“呃……這些傢伙簡直是瘋了!”
這時朱元璋扛著方軒的屍體跑進了客棧,驚恐地叫道:“來人啊,救救方護衛,他被亂民砍傷了,來人啊!”
那幾個閒聊的人士齊齊向後一縮,哪敢過來幫忙。
倒是躲在櫃檯底下的掌櫃竄了出來,看了方軒兩眼道:“這人早已死了,沒得救了……”
朱元璋當然知道方軒早就死了,但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