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賈璉都已經十七了,不小了。雖然男子成親可以晚幾年,可張夫人這個時候卻偏偏固執起來,非要和賈珠比,她一定要賈璉不變成大齡青年的時候,讓他娶一個兒媳婦回來。
一個月後更讓人歡喜的事情來了,許家兩兄弟都考試了進士沒有落到同進士裡,一人二十九名,一人七十名。許氏的大哥還在眾進士裡殺出重圍,考上了翰林院庶吉士,留京了。
張夫人的動作不小,賈母和王夫人都有所耳聞,只是到底她們不是文人圈子裡的人,大房又被張夫人管的嚴,倒也沒打通出來什麼。兩人正準備招來書蘭詢問了,張夫人就主動攤牌了。
“媳婦之前趁著到四處各府去道喜的時候,看上了一個姑娘。”張夫人笑盈盈的說道。
她雖然沒有說明,但在場的人都明白張夫人的意思,這是未來璉二奶奶的節奏呀!
“哪家的姑娘?”賈母問道,不過心裡大概有個念頭,八成又是書香人家的。這倒不是因為張夫人是書香人家的姑奶奶,就一定要娶一個書香人家的兒媳婦。而是她這段時間行走的人家都是書香人家,再加上賈璉日後可是也要走上科舉之路的,娶一個書香人家的兒媳婦更有利益。
就如同東府那邊,給賈敬賈珍娶的都是書香人家的媳婦,目的就是為了讓賈敬賈珍能在官場上順利站穩腳跟。讓賈母看來張夫人雖然反應慢點,但大事上卻不糊塗,智商比王夫人高。
果然事情並沒有在出乎賈母的意料之外“是媳婦外祖母孃家太原許家的嫡長女。”
“太原許家。”賈母有些吃驚,雖然太原最出名的是王氏,但是那地方就是出人才的地方,從春秋戰國開始不知道走出了多人大人物。
古代有個潛規則一般有本事的人才敢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加上地名,有官職的才敢在自己的姓名前面叫官職,就如三國時期的大將謀士報上大名的時候,也如大家都叫唐伯虎,唐解元一樣。
因此敢在前面加上太原二字,這許家在太原那地方必然有些名聲,不是誰都敢如此行事的。
“許家的子弟上京趕考,住在媳婦孃家的別院了,都是親戚因此媳婦去拜訪過,一眼就看中了許家的大姑娘。只是當時許家子弟要會試,媳婦也不好讓他們分心,如今許家的大哥兒和留哥兒都考上了進士,媳婦想著這事也該說了,畢竟璉兒也不小了。”張夫人樂呵呵的說道。
雖然張夫人是用最平淡的話說出這事來的,但越是這麼風輕雲淡,就越讓王夫人羨慕嫉妒恨不已,她如今對王熙鳳有些不滿了,嫁進來都這麼久了,還沒懷孕,即便是心裡知道賈珠身子不好才是主要原因,但王夫人又怎麼會去怪自己的兒子了!
沒有孫子都是兒媳婦的錯!
這是古代的鐵律。
也因此王夫人有些生氣的時候想來,若是當年她聽了賈母的話,提前給賈珠定下一門婚事來,是不是早就有孫子抱了?
當然這種事情王夫人也只有在心裡想想而已,無論如何賈珠都不可能休掉王熙鳳的,一是臉面二是關係。
不得不說張夫人和賈母鬥智鬥勇這麼多年,很會抓住賈母的心理。果然賈母一聽許家這次有兩個人考上進士,那態度立馬就變了。
這年頭進士很值錢,尤其是家世雄厚的進士那簡直就是金元寶,人見人愛。
賈母轉了轉眼珠子“大老爺的意思了?”
“老爺也見過許家哥兒的對他很是推薦,還讓璉兒跟著許家哥兒學習了!老爺對這門親事很滿意,只是不知道老太太的意思。”換而言之,就是隻要賈母一同意這事就塵埃落定了。
“呵!”賈母輕笑了一下“你和大老爺是璉兒的父母,你們都同意了,我能有什麼意見。”雖然賈府是賈母的天下,可有些事情賈母還是不敢越逾的,這是大社會的潛規則。比如說這親事,父母才是第一決斷人。
原著裡,賈母那麼支援林黛玉,可就是因為王夫人死咬著不鬆口,林黛玉和賈寶玉的親事一直遲遲未定,這才有了之後的悲劇。
張夫人笑道:“老太太可別說這話,您可是府上的擎天柱,雖然那許家大姑娘,我們瞧著不錯,但還是要請您過目才行。老太太吃過的鹽比我們走過的路還多,眼光必然是極好的。”
小小的奉承了賈母一句,賈母也不理她。
現在賈母對大房比原著中好得多,不僅僅是因為賈赦賈璉出息了,還因為張家一直都沒有倒。王家雖然王子騰發展的不錯,可比起老牌子的書香世家張家來說還差了那麼一點。
“我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