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莊子自然是越多越好,只是在京城文武百官雲集哪怕算上郊外,莊子也是有限的。
在其他地方買又怕天高皇帝遠的有人作怪,依著我的小心思金陵是府上的祖籍,府上雖不在金陵,但在金陵的親友重多,諒旁人也不敢在金陵找府上的茬,還不如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
然後府上定了則例,讓留著金陵的賈家族人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不但給宗族人善意,還免了他們時不時來府上打饑荒。這祭田之事一時半會兒的可辦不好,正好姑老爺是應天府的知府萬一有什麼事還能讓姑老爺照應一下。”
其實這主意不是書蘭想出來的,她是小女人一個,只會在保全自己的情況下去拯救別人,這番話其實原著中秦可卿臨死前託夢給王熙鳳就說過,她不過是抄襲而已,算不上什麼大智慧。
書蘭此話一出,賈母和張夫人都沉默了下來思索起來,倒是王夫人因為現在不管家,日後祭田也不會分給她,沒有她什麼事到有些沒心沒肺毫不在意。
書蘭說的話,賈母懂張夫人也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主意,可謂是一舉三得。
一來照顧了賈敏,二來給府上多添點進項,即便是沒有進項少了來打秋風的族人也是好的。三來這祭田可是好東西,那是抄家都不會被收回去的。
賈母現在不是原著中那個萬事不管只管和孫子孫女樂呵的老太太,張夫人出自書香之家對於有些事情比王夫人看的遠,再加上外面還有活生生被抄家的例子在了,如何不讓這兩人動心。
秦可卿都知道的事情,這兩人又如何不知道。便是日後有了罪,其他的東西可能被抄了,但這祭祀產業是抄不去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要說賈家也不是沒有祭田,只是以前覺得在金陵有些遠,要是被人整出來什麼么蛾子鞭長莫及。二來榮國府和寧國府這兩支富貴了其他還在貧困線掙扎的賈家族人難免有嫉妒的,榮寧兩府的人也不是什麼大度之人,不想便宜了他們,於是這祭田才不怎麼多。
如今有了別人被抄家,一朝回到解放前的例子在,書蘭這個時候又出了這麼一個主意,賈母不動心是肯定不可能的,罷了,反正也不是用的自己的私房,只要老大老二不反對,同意了也沒什麼壞處。
“我的兒,你竟想的這樣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這裡,只是這幾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兒這一番話提醒了我。難為你為了我孃兒的聲名體面想出這麼一個辦法來,真真我竟不知道該這麼對你好。”賈母拉著書蘭的手一臉感動的說道。
書蘭底下了頭“老太太這話嚴重了我可受用不起,當年若不是府上買下了我,恐怕我早就沒了,我這一身一心都是府上的,自然要事事為府上著想。”
如果她的記憶沒有錯的話,無論別人怎麼看賈府,但對於原主來說,當年大旱鬧饑荒,若不是賈府買了原主,如今原主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或許是在別的府上當丫頭,或許早就沒了,也或許在那些骯髒不堪的地方苟延殘喘。
也許自己每每要拯救賈府的下意識,是來著於這具身子的本能感恩吧!
不然為什麼,自己的好處沒撈到多少,反而是賈府被她整的往一條光明的道路上去了!
☆、第22章 南下金陵
和書蘭預料的一樣,賈母是一個小心謹慎喜歡沉浸在以前的榮光裡的人,這才奪嫡給了她很大的觸動,除了羨慕牛家外,還對抄傢什麼的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自然是同意了書蘭的主意。
和書蘭想象的一樣,這才陪著賈敏南下金陵,就是自己家。榮國府有四個大管家,一個總管家,一個負責庫房銀庫,一個負責田房事務,一個負責糧倉與買辦房。如今林之孝的父親是總管家,雖然有專門負責田房事務的管家在,但自己卻是第一個發現賈敏有孕的,又是賈母的心腹,就憑這一點就能加分不少。
投懷報李,書蘭又給賈母出了一個好主意,就是請兩個宮裡出身的嬤嬤送到賈敏身邊去,理由就是林家沒個現成的女性長輩又要去金陵,她不放心。誰讓這年頭不興陪嫁嬤嬤了,即便是林如海再怎麼樣不高興,面對賈母的一片愛女心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而且對於林如海來說,他也期待嫡子的降生,也沒有別人想象中的那麼不滿。
書蘭這麼做,自然是想要保住賈敏肚子裡的孩子了,就憑林家奶孃會使那點陰謀詭計,在宮裡出身的嬤嬤眼裡簡直就是小兒科,正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