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包拯並不知道暗部的存在,但是皇帝手中掌握著點神秘的力量,這是常識性的問題,只不過沒有人敢大膽地去窺探具體情況而已。而包拯毫無疑問的是個忠臣、純臣,也正是因此那個暗部成員死之前才會讓莫問將東西交給包拯。
暗部還有監察百官之責,所以對於皇帝手下這些官員,他們瞭解的是最多的。就像皇帝遇到這樣的事情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包拯一樣,暗部成員知道憑莫問一個平民根本見不到皇帝,第一個想到的可以託付的人也是包拯。
只可惜包拯還沒進城就接到了皇帝的急詔,於是決定晝夜兼程趕回開封,到了河南府也是直接穿城而過,根本沒有停留,就此又多出了一番波折。
包拯剛踏進京城的城門就被人攔下了,連回衙門梳洗一番的時間都沒有,就被直接逮到了皇帝面前。皇帝這回也是真的急了。
西夏建國以來,連番挑釁,朝廷中大臣們主戰主和地分成兩派,每日爭吵不斷,卻總是拿不出個章程,究其原因還是他這個皇帝在猶豫不決。仁宗皇帝雖然生性仁慈,但是對於想要欺辱大宋百姓的外敵卻也是仁慈不起來的。可是大宋這幾年災禍不斷,又因澶淵之盟的關係,每年都要向遼國支付一大筆銀子,國庫已經抓襟見肘。宋遼之間的戰爭持續了二十五年,雙方死傷無數,更是有無數百姓流離失所。仁宗不能確定和西夏之間的戰爭要持續多久,大宋現在經不起一場長年累月的戰爭了。
藏寶圖(2)
可是他卻在偶爾看到的一本先祖的札記中找到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這怎能不讓仁宗欣喜。
札記中記載,當年南唐向太祖投降之後,宋軍進駐其京都,其建築裝飾的華麗奢侈簡直晃花了眾人的眼睛。可是開啟皇室寶庫時,收穫卻寥寥無幾。唐主解釋說所有的銀錢都用來支付軍費了。太祖並沒有相信他的說法,可是無論怎麼威逼利誘,唐主卻死死地咬住這個理由不鬆口。太祖派人尋覓了幾年都未發現蛛絲馬跡,就能無奈放棄。
太祖去世後,曾有段時間忽然傳出南唐寶藏的訊息,江湖上因此掀起一場腥風血雨,朝廷也參與了其中。一番搶奪下來,說也沒能成為最後的贏家,藏寶圖反而破損成了好幾份,被幾個武功高強的江湖人搶走,不知所終。
江湖上的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卻不知道那些搶走了藏寶圖的人中有三人都是朝廷埋在江湖中的暗探。這藏寶圖當年一共被分成了七份,皇室雖然得了近一半,但是卻並不銜接,很難判斷出寶藏的所在地。那些江湖中人又都是孤身浪子,居無定所的,想要找到他們也難。這件事就只好這麼放下了,那三份殘缺不全的藏寶圖也一直收藏的皇帝的私庫裡。
仁宗無意中看到這個記載之後,就對這南唐寶藏上了心。要知道南唐在當初割據的諸國中可是最為富裕的,那寶藏的數目可想而知。要是得到這麼一大批財物的支援,大宋又何懼西夏那一個小國。
於是仁宗下定暗部全力尋找丟失的藏寶圖的下落,暗部雖然遍及朝堂江湖各個角落,但是現在距離當時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一時半會兒也查不到什麼有用的訊息。這幾年仁宗卻一直都沒有放棄,直到半個月前,仁宗終於接到暗部的訊息,說找到了一片藏寶圖。可是在回京的途中卻被一群西夏人盯上了,看他們的樣子,似乎也是衝著藏寶圖來的。
仁宗明白,這西夏雖然建國不久,但是這李氏一族之前也是個大家族,知道當年的寶藏之事也不奇怪。而且發現藏寶圖的地方又十分靠近西夏,仁宗倒是沒有懷疑自己身邊出了吃裡扒外的叛徒,只是命令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將藏寶圖帶回了。
卻沒想到西夏這次也是下了決心想要得到這份藏寶圖,最後暗部竟然失去了訊息。自暗部建立以來,這是他們第一次失手。仁宗擔心,不知藏寶圖是不是落在了西夏人的手裡。雖然這只是殘缺的七分之一,但是卻不知道西夏人手裡還有沒有其他的殘片。萬一他們得到的是關鍵部分,再有畫圖高手相助,很可能被他們找到寶藏的藏匿地點。如果西夏再得到這批寶藏相助,那麼大宋和西夏的戰爭就更岌岌可危了。
到了這個時候,仁宗也顧不得什麼保密了。而且包拯是個忠臣,一心為國為民,事關重大,包拯絕對不會兒戲。而且若說這朝中誰有這個能力追回藏寶圖,甚至找到寶藏,仁宗覺得除了包拯還真是不做第二人想。
於是包拯風塵僕僕地進了宮,和仁宗關起門來密談了一個多時辰,才神情凝重地出了門來。剛出來御書房的大門,正巧遇上迎面而來的龐太師。兩人在朝堂上的政見一直不和,對於西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