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潘安形容。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廂泉卻不是如此,然而論及道家風骨,他倒是頗有這種意味。

乾清知道,人都有表象:廂泉的表象就是個有智慧的高人。

但實際呢?

乾清想到這,便忍不住笑:“捉賊重在‘捉’,你研究墨有何用?”

廂泉也笑了,道:“遼人的菜與中原的菜有何不同呢?”

“食材、用料、味道都不同。”

“那麼遼人的馬與中原的驢有何不同呢?”

“你想說什麼?”乾清開始不耐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西也是這樣。紙墨,也不過是水土與植物的產物,大地共生萬物,人也因此而生。既然萬物與人共生,就從根基尋起,這就是聯絡。”

乾清暗暗“呸”了一聲,只聽廂泉不緊不慢繼續道:“同一種植物,由於地域、季節不同,長出來就會不同。根據這種特點,可以從墨的材料,製作方法來判斷一個人他來自何方,去過何處,受過怎樣教化。就如同菜餚,馬匹與驢子,不同地域都是不同的。”

乾清聞言,越發不悅,便張口反駁道:“假設他是一個跑到中原的遼人,用了當地的東西,偷完東西就回故鄉去,你就無法解釋了。細碎的東西很難得出決定性結論。”

廂泉嘆氣:“你為何還不明白,若要製作一件繡品,這些只是絲線而已。青衣奇盜……他用的迷香的殘渣,繩索的材質,留下的衣服碎片,統統要查。這次之後還要辨別他的身形,他的武學套路,武器形狀。這些東西集合起來才能稱為線索。即便抓不住他,幾次犯案累積下來,也能將他的身份地位大致定下。”

楊府尹聞言哀嘆一口氣,低聲說道:“話這麼說,可那賊其實都得手十四次了,我們還是沒有得到任何有效的……”

他的聲音一點點沉下去,底氣越發不足。

作者有話要說: 1。筷子,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統一稱“箸”。 但箸的名稱,並非保持到底,明代發生了變化。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在本劇書中,為了大家的方便把箸改成了筷子。

2。本劇廣播劇預告第一彈今日送出,配易廂泉的是男神啊~

☆、第二章 瘟神

見楊府尹信心不足 ,乾清便眉飛色舞的轉移話題道: “這次那賊要偷什麼?聽聞上次偷了一個鼎 。那次事件相當詭異 ,在齊州府的院子裡 。聽說那天晚上……”

“不用你講故事 ,大家都知道 。”

廂泉不怎麼理睬 ,眼也不抬 ,低頭擺弄著他手裡的瓶瓶罐罐 。他這一句話把乾清一肚子話全堵了回去 ,弄得乾清惱羞成怒 ,剛要爭辯 ,方千趕緊接話道: “這次所偷之物 ,是犀牛骨所制筷子 ,春秋時的 。”

乾清樂顛顛道: “犀骨……那是藥材?故聞犀骨點燃後可以看見靈物 ,所以有‘犀照’一說 ,妖魔無所遁形 。”

興許是天熱 ,廂泉隱約透著些不耐煩: “你說的是犀牛角 ,這是用犀牛的骨頭所制 。”

“為何有人用犀牛骨做筷子?”

楊府尹道: “春秋之時 ,一位諸侯被囚禁 ,生活卻十分奢華 。諸侯認識一位手藝很好卻出身平凡的工匠 。那位巧匠為諸侯製作了食盒和筷子 ,精美華貴 。廚子每天都用食盒裝各種點心 ,專門送給諸侯 。然而諸侯的好日子沒有過多久 ,起了兵變 ,終被牽連 。”

方千雙手抱臂補充道: “戰亂之後 ,諸侯沒有善終 ,受了極刑 。臨終之前 ,諸侯命人將食盒及筷子送給巧匠 ,以念昔日友情 。據說 ,這犀骨筷子不僅精美 ,而且常年用糖水浸過 ,含在嘴裡都是甜的 。”

乾清輕哼一聲 ,卻來了興趣: “常年用糖水浸泡筷子?真是奢侈 。那賊怎麼會偷這麼沒用的東西 。他偷了十四次 ,偷的東西之間有什麼聯絡?”

乾清說到 “聯絡”一詞 ,便掃了廂泉一眼 。

廂泉道: “有三次是在汴京 ,兩次在杭州 ,其餘分散在各地 。有值錢的 ,更多是不值錢的 ,唯一相同的是製作年代差不多 ,做工精良 。我無從考證 ,東西都被偷走了 。八個扳指 ,一個青銅鼎 ,四個簪子 ,還有一棵靈芝 。”

乾清蹙眉: “八個扳指 ,一個青銅鼎 ,四個簪子 ,還有一棵靈芝……還有一雙糖水筷子 ,”他轉而向楊府尹 ,擠眉弄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