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留在山西,自己一個人回到了陝西開始部署反蔣事宜。
一場大戰眼看著無法避免了,這場大戰將持續數個月,波及數千萬人,死傷數十萬士兵,幾百萬百姓流離失所,最終是以東北軍主力的入關而結束,但同時卻被日本人趁東北空虛發動了918事變,這場戰爭就是影響中國近代史很深遠的中原大戰。
但是與真實的歷史不同的是,有趙書禮這樣一個先知先覺者存在,他能避免這場戰爭嗎。
一百一十二節 糾結的談判地點
趙書禮自然不願意看到這一場嚴重內損國力的慘劇發生,於是一結束跟英國人的爭端,他立即就派出使者分頭遊說各方勢力,希望大家可以坐下來談談。
閻錫山最近可煩著呢,雖說跟馮玉祥取得了諒解,馮表示不在意被他囚禁的事實,反而留下老婆在山西自己一人獨自回到了西安,然後帶著西北軍在潼關軍營積極備戰,只等山西送去的軍火一到就可以兵發河南,跟老蔣在中原決一死戰了。但是他是一個猶豫的人,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還真的不希望晉軍跟其他勢力發生戰爭。
比如他就很不贊同北方那個小子的做法,在他看來自己北方那個年輕的後生實在是太年輕了,竟然敢跟英國人叫板,難道他不知道剛則易折的道理嗎,做人應該平和中庸才對。可是閻錫山沒有想到的是,北方那個小子竟然真的打贏了,而且還是兩次。
當第一次英軍兩萬人被擊敗的時候,閻錫山雖然有些吃驚,但是並沒有太過奇怪,畢竟雙方兵力差距在那裡放著呢。不過也讓閻錫山看到了塞北軍的實力,當時就派人去聯絡,可是沒想到那小子竟然不知好歹,不懂得進退,不明白見好就收的道理,反而再次激起了英國人的憤怒,第二次增兵來到中國,並且還要求晉軍退出河北。權衡再三閻錫山退出了,儘管做了很多小動作,比如留下了很多保安部隊,同時把許多正規軍編入這些保安團中。那時候閻錫山可完全認為,塞北完蛋了,但是表面上他還是跟塞北保持密切關係,塞北提出的讓他的手下在河北配合的要求,他也答應了。不是為了塞北軍能贏,而是他認為幫助塞北軍讓他們在河北多打擊打擊英國人也好,省得將來英國人賴著不走。同時他也做好了,一旦塞北軍在河北被英軍消滅,他立即併發塞北,對於塞北各地這些年發展的成果,他可是眼饞很久了。
但是沒想到,塞北又贏了,他們突襲了天津,炸掉了對方的航母,而英軍再次投降。當收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好一陣子閻錫山無法接受,在他看來,五萬英軍至少能頂三十萬中國軍隊。再三確認後,他才相信了,但是當手下向他建議立刻向塞北派去使者,遊說他們加入自己一方的時候,閻錫山卻壓了下來,他覺得還是在等等再說。他還是覺得塞北軍這小子太冒進,跟他太密切了,會不會引火燒身?在沒看明一切的時候,閻錫山絕不輕易出擊,他就是這樣一個猶豫的人。可是事情就是按照他的顧慮來了,塞北軍在天津又惹事了,鬧出了一個小桃紅事件。
閻錫山決定靜觀其變。
閻錫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兒,但是有的人不是,比如蔣瑞元。
雖然對外他一直明確表示跟塞北方沒有任何關係,明確的劃清了界限,但是當第一次趙書禮逼迫兩萬英軍投降後,蔣瑞元就秘密派出了說客,要他加入中央一方,討伐馮玉祥閻錫山,承諾事成之後,山西河南陝西等地都是塞北軍的地盤。但是趙書禮並沒有接受,因為英軍再次派兵來了,這次規模更大聲勢更嚇人。
儘管如此,蔣瑞元仍舊沒有斷絕跟塞北的聯絡,在第二次英軍也失敗後,不像猶豫的閻錫山,蔣瑞元果斷的加重了籌碼,把河北和京津的地盤也允諾給了趙書禮,並派人傳達他的意思,表示願意跟趙書禮一南一北平分天下,並且給趙書禮送去了三軍副總司令的帽子。至於之後發生的小桃紅事件,蔣瑞元完全不在乎,在他看來英國人是不可能在發動戰爭了,因為既然塞北有攻擊他們海軍的能力,那麼英軍就不再是不敗之身了,他們即使派再多的人來,對於佔領了天津,擁有攻擊海軍的空軍的塞北來說,都不再是威脅了。因此蔣瑞元沒有因為這些事情而放鬆對塞北的籠絡,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同他的預期,甚至比他預期的更好,塞北勢力透過靈活的外交政策,化解了後來的糾紛,跟各列強國都達成了協議,在蔣瑞元看來,是到了跟馮閻二人攤牌的時候了。
在這樣的局面下,閻錫山才著急了,慌忙派人到塞北去聯絡,可是卻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覆。反而是看到蔣瑞元派去的林蔚等人混的風生水起,天天舉辦宴會,參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