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棉布,人馬都全副武裝,從哈爾濱南下,一部沿著哈大鐵路線往長春,一部往東目標中朝邊境。一部從齊齊哈爾南下,經過洮南經過鄭家屯,從四平和開原中間插過,進入遼東地區,還有一路從瀋陽以南越過鐵路線,直奔安東要切斷朝鮮日軍進入中國的通道。
騎兵的任務是避過大城市,攻擊一切可以攻擊的中小城市和廣大的農村地區。為春季攻擊做準備,可是步兵顯然不願意就這麼甘心所有的功勞都讓給騎兵,他們也提出了自己的作戰計劃,也要在冬季發動大規模的攻擊。
三百五十九節 該團結了
還是那句話,只要想,辦法總是有的。
靠人的雙腿在大雪中跋涉顯然很困難,全部騎馬又不現實,既沒有那麼多馬給他們騎,也不是人人都會騎馬,騎兵不是騎上馬的步兵,他們的訓練方式完全不同。
步兵想的辦法是還是要靠可靠的坐騎,他們找到的不是戰馬,而是馴鹿。
在大興安嶺北部地區一直延伸到蘇聯境內的森林中,生活著這樣一個民族,他們的來源應該是漢代時候的東胡,當年凌駕於匈奴人之上的強大民族。他們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依靠打獵為生。蒙古人強大的時候,他們被稱作森林中的百姓,滿清掌控國器後,他們被變為八旗,被稱作索倫人。其實他們並不是一個民族,其中包括鄂倫春人、鄂溫克人等,但是他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善於操控馴鹿。
馴鹿體型比馬稍小,但是仍然能負重,速度稍慢,但是也能長途跋涉。最重要的是,他們比馬更習慣嚴寒,習慣於在雪地中跋涉。他們厚厚的腳掌,讓他們在雪地上行走一點不費力。而塞北步兵青睞他們的原因,確實因為這種動物非常習慣於拉雪橇,這是雪地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