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與鴻章之左右相結納,竭力獻媚,使揄揚其在朝鮮時之舉動,謂為夙孚人望,鴻章笑頷之。既而又重賄鴻章幕客,託為說項,遂以護送大院君回國之事委之。袁臨行時,忽請率兵往,鴻章斥曰:‘中國已與日本訂約,彼此不得以兵赴朝鮮,爾未聞耶?’袁唯唯,始與大院君乘輪東渡。而朝鮮王妃閔氏深忌大院君,且惡袁。時有洪在義者,曾救妃死,袁乃先使人納重金於洪,使言於妃,謂抵京時必迎候如禮。妃雅不欲,袁因出所攜珠寶、綢緞盡以饋之,妃大悅,始設幕於南門外,以備郊迎。大院君既歸,袁留朝鮮十餘日,迴天津謁李鴻章,自詡其調和朝鮮王室之功。又謂朝鮮欲與俄人相結,請預防之,鴻章以為能,故有派充朝鮮商務委員之事。”(《袁世凱軼事》)

嗚呼,以國君之父,虜之歸之,皆出自他國,已屬公理所無,又曰“大赦還鄉”,故各國報紙皆以此四字題著為論說,訾議繁興,韓君臣皆恥之,而王妃尤甚。抵漢城日,王妃使殺壬午變亂所牽涉者三人,以恥大院君。袁世凱送大院君歸,其意欲使韓王父子相牽制,以紊其朝綱。韓多變故,清可藉以侵吞,袁之才略亦可藉逞。故先請李鴻章致書韓王曰:袁世凱兩次帶兵貴邦,扶危定傾,人民信重,大皇帝以其深悉韓之情形,派充護送委員。庶使殿下父子融洽無間,保全天倫云云。至是聞韓殺此三人,遂恫嚇其王曰,天恩高厚,赦回太公,皆凱向李中堂前力求。今太公抵國,毒殺三人,不但太公無色,即凱亦無顏對大皇帝與李中堂矣。一旦天威震怒,凱竊為大王憂之。且貴國每歲上書,哀求天恩釋放太公,茲如願赦回,即有此舉,匪特大皇帝視大王上書非本意,即各國亦皆恥大王無父子恩。彼昏暗韓王,安能當袁之辯論與其恫嚇哉?遂求計於袁。袁告金允植曰,天朝久知韓王不孝,無父即無君,恐將來必調兵至韓。前此派我送太公,即擬留為監國大臣,凱力辭,故未明降諭旨。第命李中堂諭我探王舉動。此事我如直陳,即天恩高厚,不加征伐,亦必派大臣監國。即我辭,而國家人材眾多,必另簡賢員,恐不能如世凱一再包容,為王曲諱也。韓王大恐,使金允植再求袁計。袁密告金曰,王果改過自新,惟有仰體大皇帝與李中堂意旨,請派賢員襄理朝政,非此不明心跡,然亦實於貴國有益。金等揣知袁意,請其王函達李鴻章,稱袁駐韓最久,情形熟悉,獲益良多,乞李轉奏派袁駐韓,俾得將伯之助。袁所謀既遂,又於金允植等口內探得韓之秘事,歸報李鴻章,並編陳節略,稱此係與韓王及執政諸大臣筆談,統呈於李。此袁世凱充駐韓辦事大臣之原因也。錄其呈李筆談節略,以見袁之作為雲。

與韓王筆談札記:

李中堂因屢接殿下遣使省問太公,並密懇代奏放還,因感大王孝思純篤,迭為具情奏懇。茲蒙大皇帝錫類推仁,恩准赦還,全大王仁孝之名。李中堂深謀遠慮,恐無知愚人從中播弄,激生事端,選使不才護送東來。名為護送,實則調和貴國家庭之變。不意抵漢(城)未經二日,即聞毒殺一人,大辟二人,俱言為治壬午亂黨。聞之駭然,殊有負大皇帝厚澤、李中堂苦心,即區區亦與無光焉。凱明知不才,不能勝任,惟願宣佈皇帝大德、中堂厚意,不料如此爽然失望。詢諸執政,均雲非幹太公,只為治亂黨耳。然何以不先不後,而獨於太公甫至之日,打草驚蛇耶?太公在李中堂前,自誓歸國後絕不干預朝政,惟有杜門謝客,以終餘年而已。如今所為,將何以安老者耶?中國當道惟願朝鮮君臣父子各自相安,庶無東顧之憂,此俱為朝鮮計,豈為中國計耶?凱所以呶呶不休者,為大王倫常大節、君國大計起見,其實與凱何干?願大王洞鑑此意,俾免他國非笑,後世訾議,則幸甚矣。

與朝鮮執政大臣筆談節略:

金允植雲,初認穆麟德,尚屬明白,有向韓之心,誰知包藏禍心。今春充副使往日本,與俄公使訂約,竟敢瞞同行之徐秋堂,與俄公使私結密約。繼俄使來韓,自撰一約稿,密呈於王。內載有由俄派教師,教練江華等營兵,並保護韓國自主獨立,韓以某地為酬等語。王雲可召金允植、徐相雨、金宏集三大臣及俄使入宮,連王共五人,即可議定鈐押互換。其用意在先誘王答應,然後挾王命以劫植等畫押。事出倉卒,不敢不從。幸穆透於其友,為植偵知,驚駭極矣,遂邀諸大臣入宮諫王。以事關重大,萬不可輕許,王亦心異之。穆知事不成,告植雲,此朝鮮大利益事,國王何故猶豫?頗有懟色。植以此事太大,何不告政府轉商天津?穆曰中國其如俄何?此約若成,韓之幸福無量,豈但中國不敢小視,西洋各國亦不敢輕韓。如不決,恐禍將至。許多恫嚇之語。繼經植等與俄使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