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是早期國家時代,其中商是部落國家聯盟,夏是部落國家。再往前追溯,所謂“三皇五帝”是在史前史,不在文明史。
因此,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可以統稱為“前帝國時代”。夏以前,則是“前國家時代”。
前帝國時代和前國家時代的故事,構成了本中華史的第一部“中華根”。這是一段艱難而迷人的旅行。《祖先》是破冰之旅,《國家》是巡航之旅,《奠基者》是尋根之旅,《青春志》是心靈之旅,《從春秋到戰國》是高手過招,《百家爭鳴》是頭腦風暴。百家爭鳴之後,秦並天下。
進入帝國時代,海面便變得開闊。
是的。本中華史第二部六卷將要展現的,是八百年的歷史。這裡面,有兩個短命的王朝(秦和晉),一個或兩個長命的王朝(西漢和東漢),還有天下三分(三國)和南北對峙(南北朝),內容足夠豐富,視野足夠開闊。
但,開闊未必是好事,因為容易迷失方向。
把握方向的唯一辦法是看清目標。目標是什麼呢?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因此,當我們走到秦並天下的歷史關頭時,不禁要問:有選擇嗎?
好像沒有。
沒錯,我們確實選擇過,也探索過,實踐過,西周創立的封建制度或邦國制度就是。是啊,三級所有,層層分權,各自為政,包產到戶,處處都與帝國制度相反。這種制度如果試驗成功,豈非可以走上另一條路?
可惜,並無可能。
為什麼沒有可能,本卷已經作了解釋:透過戰爭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帝國,是世界歷史的大勢所趨。不同的是,我們民族在帝國之前還有過邦國。
邦國制度是中國人的獨創,正如城邦制度是希臘人的發明。邦國與城邦的明顯區別,也包括東周列國與印度列國的區別,以及與西亞的區別,就在於各邦國之上,還有一個“天下共主”,這就是周王國和周天子。
這樣一個“莫非王土”的天下,以及“奉天承運”的天子,是世界其他民族在“前帝國時代”所沒有的,更是城邦制度的希臘沒有的,堪稱獨一無二。
結果是什麼呢?
與亞述帝國、波斯帝國、孔雀帝國等等相比,中華帝國更具有法理上和心理上的正當性。是的,天子原本就有,也必須有。戰國無天子,天下就爭戰不休,亂作一團。帝國的誕生,無非是把天子從周天子變成了秦始皇,或者漢高祖,有什麼不可以呢?
於是,看起來處處相反的邦國制度,反倒成了帝國的奠基石和鋪路石。中華帝國,也因此而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帝國都要成熟,都要更像帝國。
這是幸呢,還是不幸?
這是命運,還是選擇?
也許,只有駛進開闊的海面,回過頭才能看清楚。此前,卻不妨回憶一下劉邦與英布的陣前對話。
劉邦問:你何苦要造反?
英布答:老子想當皇帝!
呵呵!
附錄
本卷大事年表
前770年,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許以岐山西面之地,秦建國。
前750年,秦文公攻西戎,收復周之失地,岐山以東歸周,以西歸秦。
前714年,秦寧公遷都平陽。
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
前359年,商鞅變法。
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
前343年,周顯王封秦孝公為西伯。
前325年,秦惠王稱王。
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都郢,楚遷都陳。
前276年,楚頃襄王收復失地十五城。
前256年,楚考烈王滅魯。
前253年,楚遷都鉅陽。
前247年,秦莊襄王卒,嬴政繼位,年十三,國事皆決於文信侯呂不韋。
前246年,嬴政元年,鑿鄭國渠,秦益富。
前243年,秦蝗災,令民納粟千石拜爵一級,中國歷史上買賣官爵從此開始。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聯軍合縱攻秦,秦人開函谷關迎敵,聯軍不戰而走。楚遷都壽春。
前240年,《呂氏春秋》問世。
前237年,呂不韋罷相,秦下逐客令,李斯上書後收回成命。
前235年,呂不韋自殺。
前233年,韓非入秦,被殺。
前230年,秦滅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