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做完這件事後,很為自己的良知又光明瞭一分而沾沾自喜。不過很快,他就險些在致良知的路上栽了跟頭。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風和日麗,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到山間遊玩。正在興頭上,忽然他的一個弟子指著眼前一塊飄來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土地對王陽明說,那就是幾天前想售賣給您土地的老農的地。
王陽明順著弟子的手指看去,讚歎一聲,真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他不禁懊悔起來,心說,當時真應該買下來!可這念頭剛一起,王陽明馬上打了個寒戰,他問自己,我怎麼會這樣想?我怎麼會懊悔?為什麼懊悔,就是因為我覺得那塊地很不錯,這就是貪慾。我絕對不能有這樣的想法,必須立即把他祛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王陽明閉口不語,學生們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陽落山時,王陽明才長噓一口氣道:“終於把它祛除了,真難啊!”
耿定向講完整個故事後,就用四句教做了精緻的分析:王陽明和弟子們在山間遊玩,心上是何等的坦蕩,沒有任何善惡,這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可當弟子告訴他那個老農土地的訊息後,王陽明馬上就動了懊悔之心:天啊,這裡真是個好地方,當時我怎麼就不買下來呢!這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意”動了後,王陽明突然就感覺不對,這是私慾,是惡的。他是怎麼知道的呢?當然是良知告訴他的,因為良知能知是非善惡。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告訴他了是非善惡後,他立即沉默不語,開始專心祛除這種被良知判定的“惡”,這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就是致良知的步驟,簡單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卻很少有人行。
當我們面前沒有一盤紅彤彤、肥油油的紅燒肘子時,由於我們還沒有和紅燒肘子發生感應,所以我們的心體是無善無惡的。而當紅燒肘子被端到我們面前時,我們的意就動了,它會射出兩道射線,一道是吃,一道是不吃。那麼,對於一個身體健康的人而言,吃就是善的,不吃自然就是惡的。
補充一點,王陽明認為,惡就是“過”或“不及”。在王陽明看來,善惡是一條路的上下坡,誰都離不開誰,離了善,無從談惡,離了惡,也就沒有了善。
為什麼說不吃就是惡的呢?因為人的本性中都有吃的慾望,而且紅燒肘子非常好吃,如果非常想吃卻不吃,那就是矯情。
但是,如果你是個重度脂肪肝患者,面對一盤紅燒肘子時,吃就是惡;不吃就是善了。因為你的良知會告訴你,吃了紅燒肘子,會加重病情,不吃的話,就沒事。
那麼,我們探討的問題就是:善惡是外界的評判還是內心的評判?
毋庸置疑,是我們內心的良知的評判。
所以當你在開始致良知的步驟時,一定要注意,聽良知的,不要理會外界的評判尺度。
後 記
高中時讀書,讀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時常心潮澎湃。唯物主義是一定正確的,但我特別喜歡唯心主義,與其說我喜歡唯心主義,不如說我喜歡“心”這個字。它靈動清新,“物”字和它一比,簡直是頭蠢笨的牛。
教科書談到“唯心主義”時,特意舉個例子,這個例子就是王陽明的。說有一天他和朋友去看花,朋友問他,你常說天下無心外之物,你看這朵花,在山中自開自落,不隨你的心而開落,你做何解釋?
王陽明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教科書嚴肅地批判道:“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堅決要不得。”
我倒覺得這段話非常有意蘊,至少它比“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種“高大上”有趣味一百倍。
後來,看到介紹王陽明的書,說他是劊子手。因為他在江西和廣西剿匪,殺了好多革命的農民兄弟。
再後來,我看了他的各種公正客觀的傳記和他的文集,發現王陽明其實是個很厲害的偉人。他值得我們學習。
但學習他什麼呢?
恐怕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在繞著他的心學理論打轉。依我之見,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工具。這個發現就是這本書的由來。我是用王陽明自己建立的心學來解構他本人的一生,從而得出的結論應該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生存“天理”。因為他說了,人心是古今中外相同的。
今天寫王陽明,實屬費力不討好。太多珠玉在前,已先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