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節下的,只要不是誠心故意,誰也不會拌嘴吵架。就是彼此再看不順眼,正月裡見了面也得頂著一張笑臉。這都是有說法的:正月哭,一年雨,正月笑,一年晴。一年之計在於春,這春月不論如何,都得喜喜興興地過去。
秉持著這樣的原則,徐循在太孫、太孫妃跟前,表現得就像是沒這回事似的,也不請罪,也不訴說自己的委屈。周遭人也就真的好像什麼都不知道,連何仙仙都不提那天的不快。就這麼著,每天都有許多年俗要過。一幫人天天聚在春和殿裡傻玩,張貴妃也把她們叫進去幾次,看雜劇、看雜耍,咬春,到了正月初八,外頭就開始放燈了,足足要到正月十七才會撤燈。元宵節晚上,宮女通宵達旦都不睡覺,身穿白衣,在她們平時無法自由進出的內廷中行走,雖說出不得門,沒法真和外頭的姑娘們一樣,真正到大街上走百病,但也算是宮裡難得的放縱舉動了。
徐循一幫人都是才進宮沒多久的,小時候當然也被母親帶著出門走過百病,徐循還好,住在雨花臺畢竟是鄉下了,平時出門也自由,走百病就是換個白衣,把附近的街巷走走罷了。徐師母人本分,不大願意走進京城,何仙仙卻是南京城裡的住戶,她跟隨著母親,一個晚上能從東門走到西門,再繞回來。同太孫妃兩個人談得特別起勁,眾人在春和殿承歡時,連張貴妃都聽住了。
元宵這節日,和正旦比要隨意一些,大家聚在一處看燈取樂也就是了,沒有那麼多規矩。皇爺今年有興致,帶著太孫出宮去了,太子不耐煩過來,自己和一群老師在外頭看燈。太子妃、太孫妃帶了一屋子人進宮伺候張貴妃賞燈時,便得了格外的體面,雖說輩分小,但也能集體跟隨在張貴妃、崔惠妃身後,簇擁著她們說笑遊走,在燈廊中指指點點地看燈取樂。
“這走百病,雖說有趣得緊,但其實年年也都有走丟的。”張貴妃聽何仙仙說了些街上的事兒,不免悠然神往,也許是為了平息自己的羨慕之情,她一開口,倒是談起了走百病的弊端。“我做姑娘的時候,曾和養娘上街走過一次,那時候還小,懵懵懂懂的,看見熱鬧可不就被分了神,街上人又多。險些就被拐子拐了去,養娘怕得不成,以後再也不得出門了。”
太子妃笑道,“娘娘還能去過一次,我們家那,從前不興這個,等時興這個了,我又已經嫁到行在,竟沒出門一次。那幾年,北平可沒心思搞這個。”
張貴妃和她其實年紀相近,說不得也許還比太子妃小了一兩歲,聞言捂嘴笑道,“你要是願意走,現在就扮作個宮女出門走去,悄悄兒的,準保沒人知道。”
太子妃道,“我可不敢,萬一被拐走了,可怎麼說呢?”
說著,眾人都發一笑,張貴妃道,“今年我讓她們做了些燈謎,和外頭一樣,也是帶彩的。咱們去看看,都是誰拔了頭籌。”
本朝宮廷,一直都是鼓勵宮女、宮妃讀書識字的,宣講女史除了講女誡以外,平時還經常開班教授宮女,宮妃身邊,也不乏識文斷字的老嬤嬤教導,因此雖不說各個都有文采,但一些粗淺的燈謎,倒也都能享受。眾人聞言,均欣然道,“咱們也想去猜一猜呢,不知猜中了,娘娘給不給賞賜。”
今晚服侍人少,宮女泰半都去宮中各處轉悠了,燈籠光倒是星星點點的,妃嬪們也是一樣,都四散開遊樂。徐循跟在張貴妃身邊,倒沒撞見她懼怕的劉婕妤,又或者是韓麗妃等人,她也不敢多說什麼,更不願在張娘娘身邊奉承,亦步亦趨隨著眾人一道走到燈廊底下,抬頭看見一個燈謎,上書“甜鹹苦辣各味俱備”,打的是一個字。這倒是正觸動了她的心事,一時不禁便看住了,倒是把張貴妃她們放過,自己站在燈謎底下琢磨了許久,越想越是有自滋味。
也不知過了多久,忽然有人撞了她一下,徐循這才回過神來,見是一白衣宮女,和同伴打鬧間無意擦撞,也不多加在意,見那一干宮人惶恐下拜,只是笑著擺了擺手,道,“你們去玩吧,仔細別擦撞到別的貴人是真的。”
她如此和氣,宮人們都如釋重負,站起來偷著眼將她打量了幾眼,倒是面上都有恍然之色,想是認出她來了。當著她的面,自然不敢多說什麼,可才走了幾步,幾顆頭顱又都聚在一起,竊竊私語,又不斷回顧:畢竟年紀還小,沒什麼心機,這樣議論人家,人家如何察覺不到?
徐循也問過幾個嬤嬤,知道這幾天,下房裡沒少傳她的事,對此,她不但不生氣,反而覺得有幾分好笑。
失笑搖了搖頭,抬頭又去琢磨這個燈謎,身後卻有人道,“這個燈謎雖淺,卻挺有意思的,你猜了個什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