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講自己的這一番艱難苦幹,加上馬上就要開始的北伐,都是為了報恩,在按先帝的既定方針辦事。史載,諸葛亮的身體素質很不好,雖然身高八尺,但經常生病,中年時身體就已經基本垮掉了,兒子也只有諸葛瞻一個。《演義》中,罵他的人說他是“諸葛村夫”,其實應該是“諸葛病夫”;“武鄉侯罵死王朗”一段,諸葛亮比王朗小那麼多,諸葛亮卻坐車(相當於現在的輪椅),王朗還能騎馬。《演義》中的記載,都是依據於史實中諸葛亮的體質孱弱這一點生髮的。諸葛亮強調自己“深入不毛”,也是鋪陳自己的勞苦。
透過講點舊事,發點牢騷,敘說一下自己的悲苦,諸葛亮要讓天下人明白:北伐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劉家的事業。
平心而論,劉氏待諸葛亮及其家族也是非常優撫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後來做了駙馬、衛將軍,與老爸同樣位極人臣。很多好事,雖然不是諸葛瞻做的,也算在他頭上,給他添彩。
諸葛亮為什麼要進行忠臣的自白,發老臣的牢騷呢?其實,《出師表》的這兩部分不是給劉禪看的,而是給蜀漢內部反對北伐的人看,比如李嚴、譙周等人,這些人都是蜀漢政權中 “本土派”的發言人。所謂“本土派”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