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致哀的苗王等十幾位土司,又下令屠城三日,血洗大理。
致使五萬多百姓無辜喪生在鐵蹄之下,大理滿城槁素,家家掛幡,戶戶舉哀。
訊息傳開,整個雲南民怨沸騰,各地土司紛紛上奏朝廷,齊聲指責南宮羽喪心病狂,罪行令人髮指,要求嚴懲兇手,替百姓伸冤!
太康帝震怒非常,急詔內閣大臣商議對策,並連下三道聖旨,削去南宮羽趙王爵位,勒令其卸下所有職務,就地羈押,由雲南總督派員遣送返京候審。
在一片風雨飄搖之中,趙王的靈柩也終於抵達京城。
禮部原本擬訂的極為隆重的葬禮儀式,因為南宮羽的意外之舉,在舉國一片聲討和辱罵聲中,這樣的葬禮規格顯然不合時宜。
禮部官員在焦頭爛額了數天之後,重新拿出了一套簡單低調的儀式。
四月七日,遺體盛入金棺,諸王公大臣,超品命婦齊集致哀後,即日移送到城外暫安,沿途設親王儀衛,初八日行初祭禮,初十就行奉行禮。
親王以下,四品以上官員集於祭所,公主,郡主,王妃等內外命婦集於宮門外舉哀,金棺所經各門,內務府官員行奠酒禮;到四月二十八日,正式下葬,入土為安。
從遺體入京到正式下葬,前後不到一個月,是大齊歷代成年皇子葬禮中最為簡單的。
做為由中宮所出的嫡子,這樣的葬禮規格,與其身份嚴重不符。
然而,衛皇后再心痛,也只能咬牙忍受。
南宮羽的判決也在五月初詔告天下,削去王爵,貶為庶民,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
然而,這樣的處罰,顯然無法平息百姓的憤怒,更無法撫慰那些痛失家人的人們。
他們要求的,更實質性的補償,朝廷急切之間,卻拿不出來。
大齊的朝堂上,百官之間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辯論。
安撫是必然的,然而安撫的力度,補償的額度,卻產生了分歧。
也有說,苗王造反在前,趙王身死在後,這些賤民對趙王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屠城之禍可說是由他們咎由自取,朝廷依律嚴懲了趙王,已經充分表明了姿態,不需要對這些賤民做任何補償。
否則,若後世之人,人人起而效仿,朝廷何以自處?
也有人說,畢竟屠了城,數萬條人命,朝廷不給一點補償,未免說不過去。
民心不穩,只恐引得天下大亂。
但是,對於補償的力度,又存在分歧。
因為此事純因私怨而起,史無前例,無據可考。
有人說,此事因趙王而起,應該抄沒家財,全部充做撫卹之資,不足部份再由朝廷補給;
也有人說雖是私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