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尚書都皆年近七十,隔致仕年紀已不遠了,自己何不趁這次南巡。發現一批人才,特別是可堪大用的人才。
看完出來,無極艦南下浙江。首先到了杭州。看了嶄新的錢塘城,看了大清最大的絲織品製造廠——杭州錦官城。再看嶽王墳。這時的嶽王墳已修葺一新,看了府、州縣學。皆中規中矩,認認真真,看了餘杭書院,也是人才濟濟,教習學問深厚,生員學而不厭,當時生員正在討論什麼是天下大治,生徒們多數認為現在已達到天下大治的局面。其理由是社會安定,既無內憂,也無外患,二是經濟繁榮,物價穩定,糧食豐足,工商興盛發展,道路暢通,物資交流,三是文教昌明,官學、私塾皆很發展,青年人仕進有路,四是官場比較清正廉潔,官吏奉公守法,百姓敬畏法規,囹圄雖不常空,但無滯囚。持不同意見的認為文教上的發展,起步不久,還有不少事要做,經濟上米糧價格未降到鬥米三四線。贊成者認為,現在不是唐朝,不能用唐朝的尺度來框現在的社會。同時,現在評論社會應用現在的尺度。
生員並不知道他們這十來人是誰,故而話很直率而認真。回到下塌的地方,康熙帝讓總督何大人安排個大的房間,讓尚書們也來討論這個問題。康熙帝:“眾位愛卿,這裡不是朝堂,你們怎麼說都可以,要言無不盡,說心裡話。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說,說得不對也無關係,言者無罪嘛!”
魏元章:“聽了生員們的發言,我很同意那位總結已達到大治的四點,說的是當前的實際,目前已基本達到大治局面。”
納蘭:“作為禮部負責人,我從教化的角度上肯定已達到治世的標準,我們正向一個禮儀之邦邁進。”
程必達:“我認為我國已基本上實現建立天下大治的理想,但萬事萬物都會有瑕疵,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那樣,一個治世也可能挑出毛病的。基本實現就是實現了。”
田千秋:“我同意以上諸位大人的講話,透過這些年上上下下的努力天下大治到來了,可以這麼說,自開元之治以來,還沒有那個朝代搞得這麼好。在對付外敵上,我們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在對邊疆一些部落上也是維持了朝廷的威嚴,我們已建成了強盛的國家。”
嶽雷:“我執掌兵部以來逐步實現了既無內憂,又無外患,社會安定,民族和睦,這已是大治的社會條件;在國內一十八省,經濟上農工商繁榮發展,蒸蒸日上,而且還在不斷發展,這是大治的物質條件,兩個條件都具備,就是天下大治了。”
康熙帝:“諸位愛卿所言令我鼓舞,我也同意目前已基本達到太平盛世的要求,已基本具備天下大治的條件。但是我們不能自滿,更不能固步自封,我們只是基本達到,距整個社會的盛世局面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仍要繼續努力,不斷前進。這裡我要再一次提到管家,他們成立了管氏產業集團,開一次總部大會,管家的事業就邁進一大步,仍然奮勇前進,永不停步,為什麼,是他們吃不起飯嗎?不是,可以說,他們每一個總公司都有幾千萬兩的資金。至今仍不停的開發,大家知道那位很像上將軍劉大人的兵部三品郎中鬱芙蓉。分管山西、陝西、河南的產業,作為一個有五個小小兒女的母親。但他把五個幼小的孩子丟在重慶老神醫那裡,隻身出來一心一意謀開發,謀太平盛世早日到來,他得到什麼,他什麼都沒得到,他賺的錢一分一厘都屬於開發銀行,他可以成百上千萬的使用,但自己卻不亂用一文錢。管家每個人都是這樣,不惟他一個人。太平盛世的到來管家是功不可沒的。”
無極艦到達福州。總督何承先大人把皇上一行引到文廟參觀,然後坐馬車去到郊外,看了一處義學,兩百多個小孩分五個班,有五個教習在給孩子們上課,接著進入一個陳姓私家祠堂,一個老學究對著**個孩童在講《孟子》,仔細一看只是對三個大點的孩子在講,其他六個在寫字。大臣們認為塾師對《孟子》的理解有深度。是一位有學問的先生。何大人說:“這是管家給的聘金,我們的教習和塾師普遍學問都比較好。”
接著看了官學,聽了關於武夷山書院的彙報,何大人陪大家去漳州州學參觀。看了整齊校舍,宿舍。皇上和大臣與諸生們一道共進午餐,瞭解了生員的教學和生活。然後南下廣東。先看官學,然後看了白雲山山中的白雲書院。會見了山長、教習,聽了他們的彙報。納蘭大人在世敦的陪下專門去了五指山,看黎家的義學,孩子們才在學千字文,教習非常賣力,學生學得認真,然後進入廣西。
由海金龍駕著一艘驅逐艦在前面帶路,中間一艘豪華中等客船以及補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