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會,最開始在開封,後來隨省會遷到了鄭州,這就是咱們現在的黃委會了。

他眯著眼睛說,我現在掐著指頭算算,從我進黃委會到現在,一晃,快有四五十年的光景了。這四五十年來,我不知道見了多少黃河上的怪事,黃河上的禁忌,好多事情吧,我也說不上來了,反正有些是我親自經歷過的,有的是酒後的段子,半真半假,真真假假,我今天也就跟你們隨便一說,你們也就那麼隨便一聽,這個事情吧,也別對外說。

我一聽,敢情領導要給我們講黃河鬼故事,忙把胸脯拍得山響,紛紛表示就算敵人給我上老虎凳,灌辣椒水,使美人計,也絕不向外透露半個字。

鐵嘴張點點頭,他點了一根菸,一口氣吸掉半根,然後給我們講起來。

他說,黃河十年九汛,禍國殃民,所以歷代王朝,都將河務之事當做第一要務。這負責整頓黃河的人,就叫河工,負責黃河事務。康熙三十七年(1699),專門設了一個兵種,叫河兵,專門負責黃河防汛。

河兵是什麼,你們估計都不知道。

河兵是一個奇怪的兵種。

在大清國,軍服胸前都印著字,有的印著“勇”,有的印著“兵”,這些字代表了兵種不同。兵是正規軍,勇是臨時招募的民兵,曾國藩的湘軍、團練等印的都是“勇”字。河兵的軍裝上印了個“河”字,這是一個獨立且古怪的軍營系統。

河兵屬綠營系統,糧餉為乾隆帝特批,按“戰二守八”(戰銀每月一兩五錢,守銀每月一兩)的比例分配,河兵可“由守拔戰”而升遷,如因公遇難也可按軍功條例撫卹。

可以說,河兵待遇是很好的了,但是少有人去。

不僅少有人去,就算有人被強行抓丁,徵調成河兵了,也要千方百計跑掉。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9),河兵人數為2000名,三年後只剩下不到800人了,跑掉死掉了一半多。後來實在不行了,又在嘉慶七年(1803),緊急從天津和宣化調撥400人湊數。

按說當兵吃糧,扛槍打仗,有什麼要跑的,關鍵是河兵的工作性質不一樣。

別的兵種是和流寇、盜賊、外夷打交道,河兵和什麼打交道?

和黃河。

確切地說,是和黃河中的邪乎物件。

不僅是黃河,就連治理黃河的衙門,都裡外透著詭異。

就說咱們黃委會吧,在解放前,黃委會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嚴禁說“決口”、“泡湯”、“漏水”等字眼,在公文、信件中,也是極力避免出現這些字眼。

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那時候都是手抄公文,抄寫公文時,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將公文中“口”字儘量寫小,越小越好,且要將字的四面封死,不能留豁口,若留了口子,那黃河口就堵不嚴實了!

如果哪個人手一抖,不幸將“口”字寫大了,又湊巧沒封住口,那麼輕者被大罵一頓,重者就直接打發他走人了。

這是黃委會一個流傳了幾十年的禁忌。

據說,這個規矩已經流傳了幾百年了。

最恪守這個規矩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凱。還有一個,就是孔聖人八房的後代孔祥榮,他還有一個身份,是當時四大家族孔家孔祥熙的堂哥。

袁世凱於光緒二十七年(1902)任山東河道府,對河務“赤心任事”,“為國立勞”,篤信黃河神秘風俗。

孔祥榮主政黃委會時,正值軍閥混戰,河務廢弛,黃河水患不斷。這個孔聖人的後代,大官僚的堂兄,非常迷信黃河大王,他在堵口時,要將紅布包裹了碗口大小的“鎮海沙”親自拋到黃河中,還在工地上修建了大王米廟,供奉了黃河中的大王和將軍,在貫臺堵口時,他又親迎虎頭將軍,焚香祭奠黃河大王。不過你還別說,經他這樣焚香祭拜之後,黃河水患大減,他也成了造福黃河兩岸的孔聖人。

不僅黃委會如此,時任河南省主席的劉峙更以躬身護送黃河大王入水(被收錄進上海書店1992年版的《中州軼聞》中)。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說劉峙是個愚蠢且迷信的貪官。

但是,不是。

劉峙是民國時期少有的好官,不抽,不喝,不賭,不嫖,也不講排場。

他歷任黃埔軍校教官,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也是一個河南人敬重的好官。

他很重視教育,主政期間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