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佛陀是第三個讓她笑起來的人,太極即使未證無極,只化縹緲,佛陀也功不可沒,在座者,未在座者,老君幾位,皆欠他人情啊。”
第一位是太極,第二位是泰皇,第三位就是佛陀。
“泰皇?那是誰?”
諸天尊對於泰皇並不熟悉,其中很多人沒有這個傢伙存在的記憶,這是因為泰皇永遠固定在“過去一刻”當中,他不被正統的長河所映照。
這甚至連很多天尊都不記得他。
對於幾位不明就裡的天尊,其中知曉泰皇的幾位則是沉默不談,而太寧天尊在開始時愣了一下,而後才反應過來,此“泰”非彼“太”。
太皇,泰皇,兩者並不是同一人,除了其中一個名字發音相同,甚至沒有其餘任何聯絡。
“如今太極成縹緲,我二人也當功成身退,鴻荒之化,是我二人捨棄舊世身份,化歸無盡未來的最後旅程。”
“從此以後,逍遙得真逍遙,自在得大自在,羅天空無,皆可去得,真正隨心所欲,再不受真道束縛。”
逍遙自在二人把一切事情和盤托出,原來二人所謂的“頂頭上司”,居然是太極天尊。
而實現願望的本事,也正是因為太極天尊能操縱“韶華”,當世一瞬間的變化是無窮的,所以才能編織出“正確的道路”,這是太極天尊獨有的本事,從某些方面來說,比仙神二祖的光陰歲月,要強上不少。
而這一切,全部得益於當年的“無憂花”,也就是少女“燁瑤”。
此番一切,佛陀其實有大功於諸天尊。
“自在逍遙,如今此二人慾入鴻荒,諸位又如何看啊?”
元始天尊笑眯眯看向諸人,而其餘天尊,凡是與自在逍遙有過“交情”的,全都眉頭微鎖,然而他們終究也沒有說出不允許的話來,畢竟成就天尊,也有他們的功勞一份。
這一份功勞,便是一道人情。
除了太寧天尊擺了臭臉,其餘人皆是點頭同意。
“逍遙(自在),謝過諸位天尊,亦謝過四位至尊!”
二人齊齊行大禮,諸天尊至尊皆是還禮,畢竟最後一場,能幫則幫,若留下什麼大糾纏,對自己的修行也不利,而順水推舟幫上一下,不僅可能有好處,萬一二人最後沒有消失,而是某一日回來,說不定也能帶給諸天尊至尊前路的希望。
而且,逍遙自在雙法,修行到極致,究竟是什麼樣子,諸天尊至尊,也很想知道,因為逍遙自在,就是修行的本質。
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天尊法會(七)
“二聖得償所願,當是大好,十六個大衍算計,今日也算是即將要解脫而去,老朽在此,先賀過兩位。”
元始天尊開口,太上逍遙,太上自在皆是伏禮,稱不敢當此賀,亦要感謝元始,未曾在當時將他們二人拿下,否則今日站在這裡的,或許便要換了兩位。
而天尊笑完了,又與諸天尊至尊道:“二聖雖喜,然世間受八十一化所困者依舊繁多,太上八十一人,此方天尊中也有幾位,新世輪轉,舊世太上有些身死,有些存活,身死者法力流轉新世,存活者,得大氣運相庇……”
他話說一半,忽然轉向太乙天尊:“若太乙慈悲救苦天尊不棄,可渡身死太上歸來,這八十一化亦是‘先行法’,為新世一切衍萬道,構築繁華,離不開這八十一法。”
正是此時,元始天王突然開眼,而老天尊住口,且便聽天王出聲,音如悶雷轟鳴!
“遂古時,無名之君逝去,遺留太上八十一化在世,八十一化,每一化皆對應世界一項重要之事,八十一則為極數九九,若有破者,則枷鎖盡去,至此,世間變化可更進一步!”
天王雖然說的比較明白,但依舊還是有點含混掩飾,事實上,所謂世間變化,可以看做是世間的表現形式,譬如三維延展到四維,四維延展到五維,這只是打個比方。
而羅天就是一切,空無則是羅天的另外一方,當枷鎖盡去,是否羅天就能越過空無彼方,上升到一種難知難解的“境界世界”?
當然,這種理解可能是某些人想的過於複雜了,太乙天尊則是認為,這句是在說,可以把世間變得更加美好一點。
極數九九,破而後立。
這是否說明,無名者見到的“世間概念”,依舊不是“完整”的?
或許天尊之上,根本不是五無?如元始所說,應該是“有道”,而不是“五無”。
太乙天尊忽然靈光一閃,想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