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於紅世雙巫而言,未必樂意見到這一幕。”羅豐分析道。
極道強者本身的道路早已穩固,走到他們的位置,不再欣羨他人的上乘功法,即便得到了紅世雙巫的道統傳承,也只會視作經驗借鑑,而不可能改變自身堅持的道路。
對於留下道統的人,這絕不是想要見到的情形,所以那些祖師爺更樂意將道統留給那些未來尚不明確,但自身極具潛力的低階修士,而不是已經成名的強者,唯有如此才能順利將自身道統延續下去。
太上教一行人旋即也想通了其中關聯,不由得對羅豐怒目相視,眼下的情形雖然並非不能透過,但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比前面已經透過的六人更加辛苦,而這一切都是此二人出手引起的,天人境和肉身境之間的差距,也清楚的反應在敵人的力量上。
只是不滿歸不滿,他們卻也不好指責什麼,先前羅豐勸他們提前動手,可惜他們自己選擇了旁觀,結果造就了眼下的局面,一切可謂咎由自取,總不能讓羅豐和嶽鼎眼睜睜看著門人遇險而不動手吧。
但他們旋即又想,羅豐和嶽鼎早已知曉了真相,卻偏偏故弄玄虛,不說個明白,否則他們若知曉這個考驗能遇強則強,又哪裡會袖手旁觀。從結果來看,分明是兩人故意要讓他們出醜,而且還假裝好人,開出善意的提醒,無非是瞧出他們的逆反心態,有意要讓他們淪為笑柄。
“哼,別讓他倆小瞧了,這點手段又豈能難住我們?”
反正已是無路可退,兆斜陽當機立斷,指揮另外三人與他一起組成四象陣,殺入敵軍之中。
這種四象陣屬於活陣,融合了兵陣的要素,能夠和組陣者一起移動,只是必須保持陣型,沒有相當的默契是做不到的,而且陣法的威能也遠遠遜色不能動的死陣,有利就有弊。
只是,得到強化後的考驗,力量遠勝先前,即便配合陣法,四人也只前進了一小段的路,就被強迫停止,再難寸進,巨大的壓力將他們牢牢困住。
不過,兆斜陽本來也沒想靠四人的力量來穿透防線,四象陣的意義在乎守護自身的安全,至於攪動敵軍的任務,則是交給他們的無名師叔。
768。第768章九扇門
無名真人一揚手,一道恢弘劍芒斬空而出,途中忽而分化,一化十,十化百,百化千,轉眼已是千千萬萬,劍雨滂沱。
天兵惡靈組成的大軍當場就被犁了一遍,實力在八階的立即被斬得四分五裂,煙消雲散,而九階的也是傷亡過半,唯有天將和鬼王方能抵擋,這還是在統合了集體的力量後才能倖存的結果。
見到這一道劍氣,羅豐心頭一動:“這是太上劍經的招式,而且相比葉知秋的劍氣,他的劍氣不僅有根基上的提升,似乎存在更為本質的蛻變,就像是擁有了主心骨一樣。”
同葉知秋的戰鬥,羅豐一直記憶猶新,最後依靠獻祭氣運險險逆轉,此戰的兇險不足為外人道,以羅豐的性格,勝利並不代表結束,每一戰後都會進行總結和自省,避免第二次陷入相同的困局。
誅邪劍訣已經落入他手中,剖析徹底,不存在秘密可言,之後時常進行琢磨的便只有《太上教經》。
“能達到這一效果,除非是劍法和內功心法契合,如誅邪劍訣配合萬屠元功,才會有深刻的改變,但《太上劍經》是純粹的劍法經文,如同《凰龍劍法》,或許有心法,但沒有另外配套的內功,唔……傳聞《太上劍經》由《太上道德經》中的內容衍化而來,莫非與此有關?”
修煉《太上道德經》必須具備太上忘情的心境,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太上忘情這部經文就一文不值。終究是超越天級功法的存在,即便無法直接修煉,也可以從中參悟大道法理,借鑑真意奧妙,《太上劍經》的誕生便是由此而來,創始者繞過了太上忘情心境的限制,僅取《太上道德經》中的“術”,而不取它的“道”,再配合其他所學,自成一法。
或許在最初的版本里,《太上劍經》因為缺乏核心的道基而存在破綻,可經過太上教無數後人的修改,如今早已完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再有隱患。
“不過此人給人的感覺與其說是忘情大道,倒不如說是絕情大道,斷去六感,隔絕與外界的交流,近乎魔道的極端手法。”
心中雖是起疑,表面上卻未露破綻,羅豐很清楚這位無名真人出手後,必然會引起考驗進一步的變化,於是決心搶在變化前先一步透過。
他沒有動用法寶,只催動陰陽真元,雙屬劍氣勃發,於半途衍化龍凰雙形,破空貫出,本體與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