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境有所缺失狀態下,不會對身外事有絲毫興趣,甚至這一生行來,所有修煉相關資源,也均為師兄一手扶持。但末法大劫存在意義,已是遠遠高於個人尋道本意,見證與參與之念,一旦實現,恐怕要抵得過數千年苦修。”
“而且從你身上,我見識到那種傳說中真正大義如德厚流光,你所行砥節奉公行舉,迂誠足以矯世,彷彿眼前迷濛一片中徒然生亮。於是,我想看到光亮之後有何存在,僅此而已!”
劉君懷搖頭嘆聲道,“既然如此,作為後輩晚生,也就不敢再多做厝言,哪一日您老改變主意,再做商議!”
他心內明知,顯然富陽州已心存身旁側護之念,一心為著自己今後安危著想,以此人一貫固執性格,怕是再難勸阻。
此時咎宜人與水良駿來到,之前劉君懷關於尋道與天地之間觀點,令他二人心內頓生冥想。
短短時間,他們便已醒悟,追道與尋道為兩種證道理念,往往尋常人等將上天視為無上高遠崇偉,將身心交由天意,實際上自身本來意志,已被天意相行把持。
而劉君懷對於尋道理解,雖同樣出乎於對上天意志無限遵循,但也建立在本心基礎之上。
以自我為主,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認知,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一種固守,而非將此交由天意來掌控。
便是那無比崇尚上天存在,也一樣被劉君懷視為輔助力量,正如劉君懷修道理念,只是為著道義至理嚮往,而非單純全身心歸屬道教。
那等歸屬涵括自身一切所有,雖本心不至於缺失,但同樣在明察之資、仁義之志方面,缺少了個人理解。
奉承天道解意,與遵承有本質上區別,一字之差,千里之謬,看似毫釐,實則質變。
但未有極深天地感知,理會不到其中差異,一旦其中冥微可查,本心浸沒已久,已是不可剝離。
正是劉君懷略略數語,令二人猶若恍悟,自身心境立時有所感悟。
世事如棋局,不著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
水良駿向劉君懷讚道,“難怪上天意志會垂範與你,但因你心內超絕意志秉執。行事不以利慾而往,做事不違本心,實際上與天道一心維繫並不相悖,之前我卻是有些模糊認識了!”
劉君懷笑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不忘記自己最初想法,才能有始有終地去完成自己夢想。說來簡單,但夢想這東西終歸是華麗而脆弱,在滾滾紅塵面前,一介凡人想要憑藉孱弱肉身,去守護自己夢想,又談何容易。”
“我輩尋道中人,證道即為一世夢想,因為常常會因為尋道而尋道,不知不覺中,生命中似乎淡去了許多自我意識,更多旨在所追求一切,不至於埋沒在世俗紅塵之中。”
“春來草自青,秋至葉飄零,自然地綠,自由地紅,自在地落,從抽芽吐翠,到鬱鬱蔥蔥,再到靜美飄落,直至化入泥土走完生命旅程。在這個過程中,順從自己本性生長,不為外物所拘泥所左右,不違本心享受生命綻放與凋零,方為正道。”
“一草一木原本都有自己本心,它們不會為了美人折取、欣賞而刻意為之,它們不需要別人肯定與褒獎,只是順乎自己本心本性,順其自然敦厚寧靜地生長。因時而發,不偽不裝,自然天成,方為天道最真實道心。”
咎宜人扶額驚歎,“好一個不偽不裝,自然天成!人若能如草木,記得本心,不受環境雕琢,不違逆內心本真,看清晰心中願望,真真實實尋道,在淡與靜中,不違本心,合於天地大道,即使苦修也會變得廖有興致。”
劉君懷點頭,“不違本心,活出真實,卑微但不自卑,率性但不張揚;不刻意,不造作,不與風爭鳴,不與日爭榮,自由自在詮釋生命之充盈。”
忽然,似是聯想到什麼,劉君懷側身望向富陽州,稍作沉吟,繼而驚聲道:“陽州大人,實在慚愧,此時我才恍然察覺,原來您老所尋之道,才真正與這一番言論相行契合!看來小子我之前所謂規勸,實際上在誤導您老本心施為!”
實際上,這便是富陽州能先於旁人一步,提前觸控到一縷道義真解原因所在。
正如劉君懷所言,他率性中無半點張揚,刻意,造作,完全出乎於本心由始,不受環境或旁人影響,不就是如草木般自然生長?
較之劉君懷,他甚至不曾思及教化普及,不去在意任何人心內感念,在旁人看來,只會是那等固執表象。
只是此等尋道過程固然便捷,但在證道之後,卻是缺失一點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