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字看似不少,但是平均下來的話,每個死去的修仙者也不過才給他貢獻了兩塊中品晶石、四百塊下品晶石而已。
最讓李文駿高興的是他蒐集到了不少煉符所用的材料,符筆蒐集了好幾杆,符紙數千張,符墨二十餘瓶,有了這些材料,他應該能夠堅持一段不短的時間了。
李文駿收拾了一下心情,平復掉因為收穫巨大而顯得過於亢奮的心情,其實只要一想到他身陷絕地,他就很難高興的起來了。
打坐了小半天工夫後,將各方面的狀態調整到了最佳的狀態,之後,李文駿開始制符。他從零開始,從最簡單的一品符籙火球符入手,像嬰兒蹣跚學步一般,磕磕絆絆地畫起符來。
制符之學是一門非常專業,非常高深的學問,入門不容易,精通就更難了。李文駿以前不止一次翻閱過得自劉志雲的《符籙入門》和《制符常用手法和法術》,每次都是看的頭昏腦脹,他硬是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才勉強把這兩本書啃下來。
但也僅僅是啃下來,熟讀罷了,卻從來沒有親手實踐過制符之學。不是他不想親手畫幾張符,而是他一直難以抽出時間來。
或許是李文駿熟讀那裡那兩本入門教材的緣故,也或許是他的見識暴增的緣故,僅僅是畫了五六張之後,李文駿就成功地畫出了第一張火球符。
當最後一絲法力,透過符筆的筆桿灌注到符筆的筆尖,和筆尖上的符墨融合在一起,在符紙上繪製成畫的那一瞬間,符紙上光暈流轉,在符紙的上端,自動形成了一個清晰的火焰圖形,圖形穩定而又色彩鮮豔。
這竟然是一張一級中階的火球符,第一次成功製作符籙就能夠製作出來中階符,這讓李文駿不由得有幾份驚喜,對繼續製作符籙,不由得憑添了幾份信心。
山中無甲子,不知不覺間,至少半月時間過去,在李文駿的腳下堆了成百上千張符籙,這些符籙有的制